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戰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:戰慄

戰慄,為中醫證名之一,指身體不自主抖動,並伴隨怕冷之感。此證可因外感寒邪、心火亢盛、陽氣鬱遏等多種原因所致,常見於外感熱病、瘧疾、暴受寒冷、飲酒過量或情志恐懼等情況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外襲

    • 若人體驟感寒邪,寒性收引凝滯,可閉塞腠理,阻遏陽氣外達,陽氣不得宣通,鬱而化熱,促使身體內熱與外寒相爭,表現為戰慄。《張氏醫通·寒熱門》言:「暴感寒邪,惡寒脈伏而戰慄者。」即指出寒邪突然侵襲,使陽氣内鬱,引發顫抖畏寒。
  2. 心火亢盛

    • 《素問玄機原病式·六氣為病》提出:「戰慄動搖,火之象也。」認為心火過旺,亢極而化生寒象,此乃「火極似水」之病理表現。即心火熾盛至極,反現水濕寒化之象,導致身體寒戰。
    • 此類戰慄多伴有內熱症狀,如口乾、心煩等,但因陽熱內鬱不達,體表反見寒顫。
  3. 腎虛受恐

    • 中醫認為,「恐傷腎」,過度恐懼可使腎氣虧虛,腎水不足則無法制約心火,導致心腎不交,虛火內擾,表現為戰慄。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進一步解釋:「恐則傷腎,腎水衰則心火自甚,而為戰慄也。」
    • 此類病證常見於情志劇變或長期憂懼者,戰慄多與精神狀態相關。
  4. 飲酒過度

    • 酒性溫熱,過飲易助心火,若飲酒過量則心火亢盛,火熱內熾而反現寒戰。俗稱此現象為「酒禁」,即酒後顫抖畏寒之症,實為火熱內盛、陽氣鬱遏不得外達所致。

鑑別診斷

戰慄與其他相似證候如「寒栗」、「振寒」、「寒戰」等有相近之處,然病因病機仍有不同:

  • 寒栗:多因寒氣內侵或陽氣不足,單純以身體寒冷顫抖為主,無明顯火熱內鬱之象。
  • 振寒:常見於外感初期,惡寒明顯但未必伴隨抖動,屬表寒未解之證。
  • 寒戰:多為外邪與正氣交爭之劇烈表現,如瘧疾發作時之寒熱往來,屬邪正相搏之象。

總結

戰慄一證,既可由外寒閉鬱陽氣引起,亦可因內火亢盛、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而發。其病機關鍵在於陽氣運行受阻,或鬱而化熱,或虛火內擾,導致身體出現顫抖畏寒之象。臨床辨證時,須結合其他症狀與脈象,細審其寒熱虛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