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戰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戰胎,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清代醫家曾鼎所著《婦科指歸》。此症候專指妊娠婦女臨產前所出現之陣發性腹痛,古醫家將其機制歸因於「轉胎」過程中,胎兒轉動引發母體氣血之動盪所致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氣血與胎產之關係
中醫認為,胎兒孕育倚賴母體氣血濡養,臨產時氣血需匯聚胞宮以推動分娩。當胎兒頭部逐漸下移(即「轉胎」),會牽動胞宮脈絡,導致氣血運行驟然變化,引發規律性腹痛,此即「戰胎」之核心病機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提及:「產育之際,氣以推動,血以潤滑」,說明氣血協調為分娩順利之關鍵。 - 經絡與疼痛機轉
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皆行經少腹,妊娠時胞宮氣血充盛,轉胎過程易使經氣受阻。肝主疏泄,若氣機鬱滯則痛勢緊促;腎司胞胎,氣化不足則痛感綿長。戰胎之痛多呈現「時作時止」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不通則痛,不榮則痛」之原則。 - 古籍補充論述
《醫宗金鑑‧婦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「試胎」(妊娠晚期偶發腹痛)與「戰胎」,強調後者具備「痛有節律,腰腹並脹」之特徵,為正式產兆之一。清代《女科經綸》則載:「戰胎者,陰陽交爭,營衛相搏也」,指出此為母體與胎兒互動之生理現象。
鑑別診斷要點
- 與「試胎」之異同:試胎屬假性陣痛,痛感散漫無規律;戰胎則痛有定時,伴隨胞宮下墜感。
- 與「胞阻」之區隔:胞阻(妊娠腹痛)多因血虛或寒凝,痛在妊娠中前期,非臨產徵兆。
歷史沿革
戰胎一詞雖明確記載於清代,然其概念可追溯至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,書中「產婦腹痛候」描述:「胎轉動,氣擊包絡,故痛」,實為戰胎理論之雛形。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更以「催生」藥方對應此類腹痛,反映古人已認知其與分娩進程相關。
(全文依中醫典籍框架撰寫,未涉及現代醫學觀點及臨床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