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湛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湛濁
湛濁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撰之《世醫得效方》。其證以「頻下白水如泔」為主要特徵,臨床表現包括腰腳疼重、腹內虛鳴、臍下冷痛,並伴隨耳鳴心躁等症狀,與濕濁內蘊、脾腎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湛濁之證,多因脾腎兩虛,水濕運化失司,濕濁下注所致。
- 脾虛濕滯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,反化為濕濁,積於下焦,故見臍下冷痛、腹中虛鳴。
- 腎氣不固:腎司二便,若腎陽虧虛,氣化無權,則津液失攝,下趨為濁,表現為小便混濁如米泔,或帶白濁之物。
- 濕熱下注:部分證型或因濕鬱化熱,濕熱蘊結膀胱,導致小便混濁,並可兼見尿道澀痛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小便頻數,排出白濁如米泔水,質地黏膩。
- 兼症:腰膝酸重冷痛、腹中雷鳴(腸鳴音亢進)、臍周或下腹冷感。
- 全身症狀:或見耳鳴、心悸煩躁,此因濁邪上擾清竅,或濕阻氣機,心火不降所致。
治法與方藥
《世醫得效方》提出「三豆散」為治湛濁之代表方,其組成未詳載,然據證推測,或含黑豆、赤小豆等利濕解毒之品,佐以溫補脾腎之藥。後世醫家辨證分型,治法如下:
- 脾虛濕盛:治宜健脾化濕,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,佐以芡實、蓮子固澀止濁。
- 腎陽不足:治宜溫腎固攝,方選萆薢分清飲合右歸丸,酌加益智仁、烏藥以助氣化。
- 濕熱下注: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程氏萆薢分清飲,配合滑石、通草等淡滲通淋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膏淋:同屬小便混濁,但膏淋多見尿液稠如膏脂,與湛濁之「白水如泔」略有不同,且膏淋多責之腎虛或濕熱。
- 帶下病:若婦人見白濁,需與帶下過多區分,湛濁以小便異常為主,帶下則為陰道分泌物增多。
湛濁一證,反映了中醫對水液代謝失調的細緻辨析,其治療需緊扣脾腎功能,分虛實寒熱而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