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璧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璧
張璧,字號雲岐子,金代著名醫家,河北易縣(古稱易州)人,乃金元四大醫家之一張元素之子。張璧繼承家學,深研醫理,尤擅脈法與傷寒證治,其學術思想以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為根基,融合張仲景學說及後世脈論,並加以發揮,對中醫脈學與傷寒理論的發展貢獻卓著。
學術成就與著作
- 《雲岐子脈法》
此書為張璧脈學代表作,以「七表八里九道脈」為綱,系統闡述各脈象之特徵、主病及相應治療方藥。其脈法理論承襲《脈經》而有所創新,強調脈象與臟腑氣血變化的關聯,並結合臨床辨證,提出「脈證合一」的診斷思路。書中對浮、沉、遲、數等常見脈象的辨析尤為細緻,例如:- 浮脈主表證,但若兼見滑象,則可能為外感風熱;
- 沉脈主里證,然若沉而有力,多屬實邪內結,沉而無力則為氣血虛弱。
此外,張璧對「九道脈」(如長、短、虛、實等)的論述,補充了前人未盡之處,影響後世脈學甚深。
-
《傷寒保命集》(又名《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》)
此書專論傷寒證治,後收入《濟生拔萃》叢書。張璧以六經辨證為框架,結合臨床經驗,詳述傷寒各階段之病機與治法。書中不僅援引仲景方藥,更融入家傳用藥心得,如對「太陽病」的變證處理,提出調和營衛與溫陽並行的治療原則,並附驗方多則。 -
其他著作
- 《脈談》:進一步闡發脈理,探討脈象與五行生剋之關係。
- 《醫學新說》:結合理論與臨床,論述雜病辨治,反映其「重氣血、調升降」的學術特色。
學術特色
張璧承襲張元素「臟腑辨證」與「藥物歸經」理論,並發展出以下觀點:
- 脈法與辨證結合:主張「以脈測證,以證驗脈」,強調脈象動態變化對疾病預後的判斷價值。
- 傷寒治療靈活化:在仲景方基礎上,根據地域與體質差異加減化裁,如北方寒盛之地,常佐以溫散之品。
- 重視氣血調和:認為內傷雜病多因氣血失調,治法上注重疏通鬱滯,善用川芎、香附等行氣活血藥。
後世影響
張璧之學說為元代醫家所重,其脈法理論融入後世《瀕湖脈學》等經典,而傷寒論述亦啟發明清溫病學派對外感熱病的深入探討。其著作不僅保留於《濟生拔萃》等醫籍,更成為研究中醫脈學與傷寒學派傳承的重要文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