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張朝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朝魁
張朝魁,清代著名外科醫家,湖南辰溪縣人,因身形矮小,時人稱為「毛矮子」。其醫術淵源,據傳早年曾救助一名外地乞者,乞者感念其善心,遂贈予外科醫書,並親授癰疽治療及皮肉切割之術。張朝魁習得此技後,融合自身實踐,終成一代外科聖手,尤擅長正筋續骨、瘀血清除及腹部手術,醫效卓著,名噪一時。
醫術特點
- 癰疽治療:
癰疽為中醫外科常見病症,多因氣血瘀滯、熱毒蘊結而成。張朝魁承襲傳統療法,結合切開引流與藥物外敷,注重「祛腐生新」,即以刀針排膿祛瘀,再輔以清熱解毒、活血生肌之藥,如黃連、金銀花、當歸等,促進傷口癒合。 - 正筋續骨:
張朝魁精通骨傷整復,其手法強調「接骨必先理筋」,主張透過牽引、復位固定,恢復筋骨結構。必要時施以切割術,清除瘀血碎骨,再以夾板或繃帶固定,並配合內服活血化瘀湯藥,如「復元活血湯」,強化療效。 - 腹部手術:
古代中醫甚少涉足腹腔手術,然張朝魁卻能精準切開腹部,處理積瘀或癰腫。其術前注重辨證,判斷病位屬氣滯、血瘀或痰濕,術後則以「托裡消毒散」等方調理,防止感染並促進臟腑功能恢復,展現高超技術與膽識。
學術影響
張朝魁之術,反映清代外科「刀針藥並用」的治療思想,兼具實用性與創新性。其案例為後世中醫外科發展提供重要參考,尤在處理急重症時,凸顯中醫外科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的靈活性。雖細節未盡載於典籍,然其名聲流傳民間,成為地方醫學史之傳奇人物。
*中醫名詞註解:
- 癰疽:皮膚肌肉間化膿性炎症,癰為多頭膿腫,疽為深部潰爛。
- 托裡消毒散:出自《醫宗金鑒》,用於瘡瘍體虛、膿毒未清者,含黃耆、人參等補托排毒。
- 復元活血湯:源自《醫學發明》,專治跌打損傷,以柴胡、桃仁為主藥,疏肝散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