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從正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從正(約1156-1228年),金代著名醫學家,字子和,號戴人,睢州考城(今河南蘭考、睢縣一帶)人。其醫術精湛,理論獨樹一幟,為金元四大家之一,並以「攻邪派」代表人物著稱於世。
學術淵源與醫論主張
張從正深研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師承劉完素之學,然不拘泥舊說,主張「邪氣加諸身,攻之可也」,強調祛邪以扶正。其核心思想為「三法六門」:
- 汗法:針對邪在表者,如風寒初起,宜發汗解表。
- 吐法:適用於邪在上焦或痰涎壅塞之證,如痰飲、宿食停滯。
- 下法:用於邪在下焦或內結實熱,如燥屎、瘀血等。
此三法統御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淫外邪,主張攻邪當因勢利導,使邪有出路。然張氏並非濫用攻伐,而是強調辨證施治,明辨虛實,如體虛者當先補後攻,或攻補兼施,並注重邪去後以食養調攝,恢復正氣。
臨床特色與創新
張從正善用攻邪卻不侷限於藥物,亦精於心理療法和非藥物療法。曾據《內經》「驚者平之」之理,以木棒擊案之聲治療驚恐致病者,屬早期情志療法之實踐。其臨床紀錄中,不乏以吐、下法治癒疑難重症之案例,如用涌吐劑治痰厥、瀉下劑除積滯,皆顯其膽識與辨證之精準。
著作與學術影響
張從正之代表作《儒門事親》為門人麻知幾、常仲明等整理而成,全書倡導攻邪理論,並載豐富醫案與驗方。另著有《三復指迷》、《子和心法》、《汗吐下法》、《秘傳奇方》等,惜多散佚。其學說開後世攻邪一派先河,對明清溫病學派亦有所啟發,尤其「祛邪安正」思想,至今仍影響中醫急症與實證治療之思維。
綜觀張從正之學,其以攻邪立論,卻非偏執一端,而是立足辨證,融合《內經》理論與臨床實踐,為中醫治療學拓展了新的方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