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存惠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存惠

張存惠,字魏卿,南宋平陽(今屬浙江)人,具體生卒年不詳,為宋代重要醫家之一。其生平事蹟雖記載有限,然於中醫藥學史上留有重要貢獻,尤以重刊補訂《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》聞名。

醫學成就

  1. 重修《證類本草》
    淳祐九年(1249年),張存惠主持重修《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》(簡稱《證類本草》)。此書原為唐慎微所編,集北宋以前本草學大成,收錄藥物逾千種,並附方劑、炮製法及歷代醫家註解。張氏版本不僅校勘原文,更增補部分內容,使該書成為元代以前最完備的本草文獻,亦為後世《本草綱目》之重要參考。
  2. 考據與刊刻貢獻
    張存惠注重文獻考證,其重修本保留大量宋以前散佚醫籍內容,如《本草衍義》等,並以圖文並茂方式呈現藥物形態。版面設計上採用「黑蓋子」(標題黑底白字)區分條目,便於查閱,展現宋代雕版印刷與醫籍編纂技術之結合。

學術背景與影響

宋代中醫藥學重視理論整理與臨床實用性,官方多次組織醫籍校正。張存惠活動於南宋後期,正值醫學知識系統化之際,其工作承襲汴梁(北宋首都)醫官傳統,反映南方醫家對北方醫學文獻的傳承與發揚。

《證類本草》經張氏修訂後廣為流傳,影響金元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之用藥理論,並成為明清本草學之基礎。其版本今存《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》三十卷,被視為研究中古藥學史之關鍵文獻。

中醫藥學觀點

張存惠所刊本草,強調藥物「性味歸經」與「七情配伍」,符合宋代以降「理法方藥」一體化之趨勢。書中詳載道地藥材(如川芎、杭菊)及炮製法(如酒製、醋製),體現中醫重視藥物「氣味陰陽」與「升降浮沉」之理,亦為後世醫家臨床用藥之重要依據。

綜觀之,張存惠雖史料記載簡略,然其醫籍整理之功,於中醫文獻學與本草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