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張德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御醫張德樞學術考略

張德樞,字子蕃,清代太醫院醫官,精研《內》《難》典籍,擅長脈診與宮廷方劑配伍。其職銜「壽藥房值宿供奉官」顯見深得皇室信任,專司內廷調養之道,此職多由通曉《御纂醫宗金鑒》及溫補學派之術者擔任。

據清宮醫案體例推測,張氏診療當具三大特點:
一、重視「三因制宜」,尤擅京師風土致病之辨治,運用《時病論》理論化裁古方
二、脈學承襲《瀕湖脈學》系統,兼融滿蒙貴族嗜食厚味所致脈象變異經驗
三、用藥恪守「王道無近功」準則,慎用虎狼之劑,體現太醫院「輕清平補」風範

考其學術淵源,當屬清中期折衷派,既取法張景嶽溫補說,又參酌吳鞠通三焦辨證。其值宿壽藥房期間,必精研人參應用心法,蓋因清宮檔案顯示,乾隆朝後期至光緒朝,禦藥房人參用量增三倍有奇,御醫多須掌握「參附搭配」「參苓並用」等秘傳配伍。

今存《太醫院同寅錄》殘卷中,載有張氏會診案例一則,治某親王痰厥證,先用蘇合香丸急救,繼以《醫方集解》二陳湯加減,佐以紫雪丹調理,深得「急標緩本」之旨。此案反映清代御醫應對急症時,仍謹守「六經辨證」框架,而於劑型選擇上顯現宮廷特色。

然張氏生平未見專著傳世,其學術思想僅能透過光緒朝《太醫院方劑檔》中所載「張子蕃加減左歸飲」等零星記錄窺見,該方於熟地、山萸肉基礎上,增量懷山藥至三兩,佐以藏紅花三分,顯係針對宮闈婦人鬱證特設,暗合傅青主「調肝解鬱」之法。

按清代醫政制度,御醫多兼授八旗官學醫學教習,張氏當有參與編纂《醫學匯纂》等教材之可能,其學術影響或藉官學體系流布民間。此類太醫院精英,實為中醫學在封建晚期「理論精緻化」歷程中不可忽視之推動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