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地山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地山為清代著名醫家,祖籍江蘇丹徒縣,精通推拿之術,其手法運用嫻熟,無論男女老少,皆能得心應手。他在中醫推拿領域造詣深厚,尤其對明代周於蕃所著《推拿秘術》有深入研習,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,形成獨特見解與技術特色。

推拿作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以手法刺激經絡穴位,達到疏通氣血、調整臟腑功能之效。張地山於臨床實踐中,注重手法輕重緩急與經絡循行關係,靈活運用按、摩、推、拿、揉、捏、搓、搖等基礎手法,並結合患者體質差異加以變通。其技術特點在於:

  1. 辨經取穴:張地山強調推拿須依經絡理論施術,如針對小兒疳積,常取脾經、大腸經相關穴位,以健脾消積;對風寒痹痛,則多選膀胱經穴位以散寒通絡。
  2. 分齡施治:他特別注重成人與小兒手法差異。小兒臟腑嬌嫩,故手法以輕柔為要,如清天河水、運八卦等;成人則可配合點按、彈撥等較強刺激。
  3. 結合臟腑辨證:如胃脘痛屬寒者,以溫補手法施於中脘、足三里;屬氣滯者,則用疏導手法於太衝、內關,展現其辨證論治理念。

張地山雖未親撰著作,但其門人或後學將其經驗整理成《釐正按摩要術》,由張振鋆加以釐訂刊行。該書系統收錄其推拿心法,並補入「按、摩、掐、揉、推、運、搓、搖」八法之操作精髓,成為清代推拿學重要文獻。書中亦載錄「胸腹按診法」,將觸診與手法治療結合,進一步豐富中醫診療體系。

其學術影響延續至今,尤其對小兒推拿的發展貢獻顯著。清代以降,江南地區推拿流派多受其啟發,如強調「手法以透皮入裡為度」的原則,至今仍為推拿臨床所重。張地山之術,不僅體現中醫「外治內效」的特色,更深化了推拿與經絡、臟腑理論的結合,為中醫外治技術之重要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