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光鬥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代醫家張光鬥,其生平履貫雖史料記載不詳,然其醫學著作《增補藥性雷公炮製》現存刊本,足證其於中藥炮製學領域之貢獻。該書乃承襲南朝雷斅《雷公炮炙論》之學術脈絡,系統性彙整明清時期藥物加工技術,可視為傳統炮炙學術之重要補遺。
在中醫藥學體系中,炮製技術為藥物應用之關鍵環節。張氏所著詳載「修治」、「水制」、「火制」與「水火共制」等法門,尤重藥物性味歸經之變化規律。如其論及半夏需經薑汁製以降毒性,大黃酒製以緩瀉下之性,體現「製毒存效」之核心思想,與《本草綱目》所載「凡服藥,必擇州土所宜者,則藥力具,用之有據」之理相契。
書中特重「煅製」工法於礦物藥應用,明載自然銅「火煅醋淬七次」以增強散瘀之效,硃砂「水飛」法降低游離汞含量等實務經驗,反映當時對藥物安全性之認知。其對「敗龜板」酥炙法之改良,更展現對動物類藥材質地與成分提取關係之深刻掌握。
張氏對「反制」理論亦有所發揮,如提出吳茱萸以黃連水製可制其燥性,實為「以寒制熱」思想之具體應用。此類記載不僅保存明代《炮炙大法》等前代經驗,更融入當時江南醫派對藥性升降浮沉之新見解。
該著作雖未載入《四庫全書》醫家類目,然考其內容實承襲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以來官修本草之嚴謹,兼採民間「師徒口傳」之秘法,於明清之際藥學發展史上,具備銜接官方醫學與地方經驗之特殊學術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