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浩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浩,字清泉,清代山東臨邑人。原習儒學,後轉攻醫道,兼修養生之術。其人博覽醫籍,尤重臨證實用之學,精於蒐集民間單方驗方,並加以系統整理。其代表作《仁術便覽》彙輯各科簡效療法,內容涵括內外婦幼諸疾,體現其「簡便驗廉」的醫學思想。
張氏學術特色有三:其一,承襲《黃帝內經》「治未病」理念,強調未病先防,重視日常調攝;其二,融通金元四大家學說,於李東垣脾胃論尤有發揮,處方用藥常佐健脾之品;其三,注重藥物配伍法度,善用藥對,如半夏配茯苓以化痰濕,黃芪合防風固表止汗。書中所載方劑多為丸散膏丹,便於攜用,符合其「便覽」之編撰宗旨。
《仁術便覽》現存清刻本數種,內容按病證分類,每病先述病機大要,繼列治法方藥。其中收錄大量外治方,如艾灸、敷貼等法,展現清代醫家綜合治療的特色。另載有獨特製藥法,如九蒸九曬地黃等炮製工藝,對研究中藥傳統製劑技術具參考價值。
其養生思想可見於書中「延年門」諸篇,主張順應四時調陰陽,提倡導引按摩與食療並用。所述「十六宜」養生法(如發宜常梳、齒宜常叩等),融合道家導引術與醫家經絡理論,體現清代醫養合流的趨勢。張氏學術上承明代《普濟方》之博採衆長,下啟清代民間驗方彙編之風,於山東地方醫學發展具有一定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