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道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《道藏》與中醫之淵源及內涵探微

《道藏》為道教經典之總匯,其編纂體例仿效佛教《大藏經》,匯集歷代道經、方術、養生及醫學文獻。自南朝劉宋以降,道家學者如陳靜修、孟法師等始輯錄道經,至唐開元年間(713-741)正式編成《開元道藏》,計三千七百四十四卷,並附《三洞瓊綱》目錄,奠定後世道藏體系之基礎。宋代以降,官方多次重修擴編,如《大宋天宮寶藏》《崇寧重校道藏》,至明永樂年間由張宇初主持編纂《正統道藏》,共五千三百零五卷,後續增補《萬曆續道藏》一百八十卷,遂成今日所見之規模。

《道藏》與中醫學之關聯

《道藏》內容浩瀚,除道教教義與儀軌外,更涵蓋天文、醫藥、養生等領域,其中與中醫學相關之文獻尤為豐富,體現「道醫同源」之傳統。以下分述其要:

  1. 養生與導引之術
    《道藏》收錄多部養生經典,如《黃庭經》《太上老君養生訣》,強調「精氣神」三元調和,與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理論相呼應。其中導引(如《太清導引養生經》)、吐納、存思等術,直接影響後世中醫氣功與康復療法。
  2. 本草與方劑學
    道家煉丹術推動古代藥物學發展,《道藏》載有《圖經衍義本草》《神仙服食靈草菖蒲丸方》等,記錄丹方、藥餌及服食之法。如「五芝」「雲母」等礦物藥應用,反映道教「服食成仙」思想對中藥學之滲透。
  3. 經絡與臟象理論
    部分道經結合內丹修煉,闡述人體經絡氣化,如《鍾呂傳道集》論三焦、丹田之氣機升降,與《黃帝內經》經絡學說互為補充。此外,《黃庭內景經》以「存神守一」詮釋五臟功能,深化中醫臟象理論中「神」與臟腑之關聯。
  4. 疾病觀與治療法
    《道藏》收錄《肘後備急方》《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》等醫籍,載有符咒、祝由等療法,雖夾雜宗教色彩,然部分方藥(如青蒿治瘧)具實證價值。另如「六字訣」「按摩法」等非藥物療法,亦為中醫外治技術之重要參考。

《道藏》之學術價值

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,《道藏》不僅保存歷代道教文獻,更為中醫學提供獨特視角。其將生理、病理與宇宙觀結合,形成「天人相應」之醫學模式,影響後世溫病學、針灸學之發展。明代李時珍編纂《本草綱目》時,亦多參採《道藏》所載藥方,足見其於中醫史上之地位。

《道藏》之醫學內容,既體現道家「治未病」的預防思想,亦展現古代醫者對生命奧秘之探索,堪稱傳統醫學與宗教哲學交融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