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驥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驥(?-1951年),字先識,四川雙流人,為近代著名中醫學家與儒醫。其早年攻習儒學,於民國初年參與科舉應試入選,後於1924年轉而專志於醫道,於成都設立藥肆,兼行醫診病與藥材經營。張氏治學嚴謹,融通經史與醫理,著述宏富,尤擅考據與醫典注疏,對中醫理論與臨床診法皆有獨到見解。
學術貢獻與醫著特色
- 典籍注疏與考據
張驥深研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,所著《內經方集注》系統彙整《黃帝內經》方劑,並結合歷代醫家註解,闡釋方藥與經絡、臟象之關係;《難經纘義》則針對《難經》八十一難進行條分縷析,補充前人未盡之奧義,尤重脈診與五行生剋理論的應用。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傳補注》展現其史學功底,考證扁鵲、倉公之醫案與診法,還原漢代醫家之術數思想,如「五色診」與「奇恆之腑」的臨床運用。 - 脈法與診斷學
張氏推崇「三世脈法」,強調脈象須結合天時、地理與體質差異,其著《三世脈法》闡發《內經》「上古、中古、下古」脈學流變,提出「察脈須辨三才相應」之說。另著《五色診奇臟》,依《靈樞·五色》篇延伸,論述面部色診與臟腑病變之對應,如「肝病現青」、「心病現赤」等,並結合「奇恆之腑」(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)的病理反映。 - 藥學考證
《雷公炮炙論》為張驥重訂明代藥學專著,不僅收錄古法炮製技藝,更考據藥物性味歸經與臨床效用。如辨明「酒製升提,鹽製入腎」之理,並附己見於毒性藥物的解毒方法,反映其對傳統製藥學的繼承與創新。 - 儒醫思想
《醫古微》顯現其「以儒釋醫」之風格,援引《周易》、《尚書》闡發醫學理論,如「陰陽升降」與「河圖洛書」之數理關聯,體現清末民初中醫「返古溯源」之學術思潮。
臨床與學術影響
張驥之醫術承襲川派中醫特色,重視「經方」與「時方」並用,擅長以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結合溫病學說。其診治注重「望色辨臟」與「脈證合參」,臨床多用川產道地藥材,如川貝、川芎等,方劑配伍講究「輕靈透達」,尤其於濕溫、痰飲等川地多見病證頗有心得。
張氏著作兼顧理論與實用,對近代中醫文獻學與診斷學影響深遠,其考據方法為後世研究醫典提供重要範式,而脈診與色診的系統化論述,亦為中醫辨證學之珍貴遺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