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節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節(字心在,號夢畹),清代安徽歙縣人,為中醫學史上兼具文學與醫術造詣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其生平聰穎過人,不僅擅長詩文創作,更潛心鑽研醫道,融合儒醫傳統,形成獨特的學術風格。
醫學著述與學術貢獻
張節的代表作《張氏醫參》共七種,涵蓋中醫理論、診法、本草及疫病專論,內容如下:
- 《醫學一得》
結合個人臨證心得,闡述中醫基礎理論與辨證思維,尤其重視「陰陽五行」與臟腑氣機的動態平衡,並強調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」制宜的治療原則。 - 《持脈大法》
專論脈診技術,系統性整理二十八脈象,剖析脈形、脈勢與病機的關聯,如「浮脈主表,沉脈主裡」等經典理論,並補充脈象在虛實、寒熱辨證中的細微差異。 - 《本草分經》
以藥物歸經理論為核心,依據十二經絡分類藥物,闡明藥性(四氣五味)與經絡循行的對應關係,例如黃芪入脾肺經以補氣,柴胡入少陽經以疏肝解鬱。 - 《瘟疫論》(摘抄吳又可原著)
摘錄明代吳又可《瘟疫論》精要,探討「癘氣」致病理論,區別傷寒與溫病的傳變差異,並收錄治疫驗方,如達原飲等,反映張節對外感熱病的深入研究。 - 《痘源論》
針對天花(痘瘡)的病因與治療,提出「胎毒伏邪」結合外感誘發的觀點,辨析痘證各期(發熱、見點、起脹、灌漿、結痂)的用藥禁忌,展現清代醫家對痘疹的防治經驗。 - 《傷燥論》
專論燥邪致病,區分「溫燥」與「涼燥」,上承《內經》「燥勝則乾」之說,提出潤燥養陰(如沙參麥冬湯)與辛潤透表(如杏蘇散)等治法,補足六淫辨證體系。 - 《附經》
可能為對《內經》或《傷寒論》的補充詮釋,惜部分內容散佚,現存刊本僅見片段,推測涉及經絡辨證或古典醫籍的註疏。
學術特色與影響
張節的醫論注重實用性,融匯歷代醫家所長,尤其擅長將抽象理論(如五行生剋)轉化為具體治法。其《本草分經》強化了藥物與經絡的結合,影響後世歸經學說的發展;《傷燥論》則深化燥邪辨證,後世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「秋燥」治法與之呼應。
其著作現存刊本雖以摘錄或輯佚形式流傳,然內容反映了清代中醫在理論整合與臨證細化上的成就,為研究新安醫學派及溫病理論的重要文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