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介賓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明代醫學家張景嶽(1563-1640年),字會卿,號景嶽,別號通一子。他原籍四川綿竹,後移居浙江會稽(今紹興)。他從小聰穎,性格端靜。後來他在京師從名醫金英(夢石)學醫,盡得其傳。他曾經從軍並遊歷北方,但由於成就不夠而棄軍研究醫學。他專注於研究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和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,經過三十年的努力,他完成了《類經》三十二卷,將《內經》進行了分門別類的解釋,並做出了許多創新的發現。他的成就獲得了後代醫學家的讚譽。

為了補充不足,他又撰寫了《類經圖翼》。晚年時,他將自己一生的醫療經驗總結成《景嶽全書》,並著有其他著作。他的醫學理論與易學相通,主張醫學和易學有共同的根基。他的治療思想以「陽非有餘,真陰不足」為中心,認為人體內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。他強調命門在人體中的重要性,治療上主張補充真陰和元陽,創立了左歸、右歸的治療方法,並常使用熟地作為藥材。因此,人們稱他為「張熟地」。他是溫補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,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,受到廣泛的讚譽,但也有人反對他的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