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介賓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介賓(1563-1640年),字會卿,號景岳,別號通一子,明代著名醫學家,溫補學派代表人物。原籍四川綿竹,後遷居浙江會稽(今紹興)。自幼聰慧沉靜,早年師從名醫金英(號夢石),盡得醫術真傳;後曾從軍北遊,因志業未展而專心醫道,潛心鑽研《黃帝內經》,歷時三十載,著成《類經》,系統分類並詮釋《素問》《靈樞》,被後世奉為經典。

學術貢獻

  1. 《類經》與醫經整理
    張氏將《內經》內容重新編排為十二類(如攝生、陰陽、藏象等),附以註解,並結合易理闡發醫道,提出「醫易同源」之論。後補《類經圖翼》,以圖文闡釋運氣、經絡等抽象理論,便利後學。
  2. 《景岳全書》與溫補思想
    晚年集畢生臨證心得,撰《景岳全書》六十四卷,涵蓋理論、方藥、診法等。其核心思想主張「陽非有餘,真陰不足」,認為人體「虛多實少」,尤重命門水火(腎中真陰真陽)的調養,創左歸丸(滋補真陰)、右歸丸(溫補元陽),善用熟地黃填精益髓,故有「張熟地」之稱。
  3. 命門學說與治療特色
    張氏發展命門理論,視其為生命之本,統轄五臟六腑。臨證強調補益元氣,反對濫用寒涼攻伐,治法上推崇「補必兼溫」,對虛損病證影響深遠。

歷史評價

張介賓與李杲(東垣)、薛己並列為溫補學派大家,其學說雖有爭議(如朱丹溪「陽常有餘」之辯),然對後世辨治虛證頗具啟發,清代醫家如葉天士亦受其影響。著作除上述外,尚有《質疑錄》《傳忠錄》等,堪稱中醫學理論與臨床結合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