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鏡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張鏡,字蓉亭,江蘇吳縣人,為中醫外科疔瘡治療之重要醫家。其著作《刺疔捷法》乃清代疔瘡專科醫籍中颇具特色者,現存刊本流傳於世。

考《刺疔捷法》一書,主要論述疔瘡之刺絡療法。張氏繼承《外科正宗》等前賢理論,結合臨證經驗,發展出獨特之「刺疔」技術。其法注重辨別疔瘡形色,區分「火焰疔」、「紫靨疔」等三十六種疔證,主張依證施刺,以三棱針於特定部位刺血排毒。

張鏡尤重經絡理論在刺疔中的運用,提出「疔毒多歸五經」之說,認為疔瘡發於何經,當循經取穴刺之。如生在督脈者刺人中穴,生於足太陽者刺至陰穴。其刺法深淺有度,強調「見黑血為度」,與傳統放血療法相較更為精準。

書中詳載「挑針法」、「飛針法」等獨特手法,配合「拔毒膏」、「冰解散」等外敷藥物,形成完整治療體系。張氏對疔毒走黃(即現代所謂敗血症)的防治見解尤為精辟,提出早期刺血可防毒邪內攻的觀點。

張鏡之術結合針砭與方藥,展現清代外科醫家重視外治法的特色,對疔瘡急症處理具有臨床參考價值。其著作反映了清代吳門醫派在外科領域的創新,可與《瘍醫大全》等外科典籍互參,為中醫外科學重要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