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來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耒(1046-1106年)
生平與背景
張耒,字文潛,號柯山,淮陰(今江蘇淮陰)人,為北宋著名文學家,屬「蘇門四學士」之一。除文學成就外,亦通醫理,與當時名醫龐安時交厚,反映出宋代文士兼習醫藥的風氣。其仕途歷任臨淮主簿、壽安縣尉、著作佐郎等職,晚年官至太常少卿,然仕途多舛,屢遭貶謫。
醫學貢獻與著作
張耒雖以文學名世,然據史料記載,曾撰《治風方》一書,內容應與中醫風證治療相關,惜未見流傳後世。宋代文人涉獵醫籍者眾,此現象與儒醫傳統及「不為良相,便為良醫」的社會思潮密切相關。風證在中醫理論中屬「六淫」致病因素之首,涵蓋外風(如感冒、中風)與內風(如肝風內動)等範疇。張耒若專研風疾治法,或受當時醫學重視風邪為「百病之長」的觀念影響。
與龐安時的醫學交流
張耒與名醫龐安時(約1042-1099年)交善,龐氏精於傷寒與針灸,著有《傷寒總病論》,二人往來可能涉及醫學探討。宋代文人與醫家互動頻繁,此類交流促成了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的融合,亦反映醫學知識在士人階層中的普及。
中醫風證理論的延伸
結合張耒《治風方》的推測內容,可參照宋代中醫對風證的認識:
- 外風:多指外感風邪,症狀如頭痛、惡風、發熱,治法以祛風解表為主,如《和劑局方》之川芎茶調散。
- 內風:常因肝腎陰虛或陽亢化風,症見眩暈、抽搐,治療宜平肝息風,如《通俗傷寒論》羚角鉤藤湯。
宋代醫家亦重視風與痰、濕等邪氣兼夾為病,若張耒著作涉及此類辨證,恐與當時盛行的「風痰說」有關。
歷史評價與影響
張耒的醫學著述雖佚,然其背景體現了宋代士人醫藥文化的縮影。文人習醫不僅為濟世,亦為修身養性之途,此傳統至明清仍延續。其醫學交遊與著作嘗試,亦為研究中古醫學史與文士活動提供線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