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璐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璐(1617-1699年),字路玉,號石頑老人,江蘇長洲(今蘇州)人,明清之際著名醫學家。早年習儒,明亡後潛心醫道,博覽醫經,深研歷代諸家之學,尤精仲景學說,著述豐厚,對中醫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學術成就與著作

  1. 《傷寒纘論》與《傷寒緒論》

    • 《傷寒纘論》以六經辨證為綱,系統闡述傷寒證治,兼及痞滿、溫熱病、痙濕暍等雜病,並採擷喻嘉言《尚論篇》等諸家精華。
    • 《傷寒緒論》則以證候為核心,分列140餘證,詳述脈診、望色、急救刺灸等法,附方實用,反映其臨證靈活變通之思。
  2. 《診宗三昧》
    專論脈學,剖析浮、沉、遲、數等28脈象,強調「脈合陰陽」,結合四時氣候與臟腑虛實辨脈,完善脈診理論體系。

  3. 《張氏醫通》
    仿《證治準繩》體例,彙集《內經》《傷寒》至朱丹溪、薛己、張景岳等名家方論,參以個人驗案,涵蓋內科、婦兒、瘡瘍等雜病,為臨床重要參考。此書由子張登、張倬等補訂成書。
  4. 《本經逢源》
    載藥831種,遵《本草綱目》分類,然刪繁就簡,重藥物性味歸經與臨床應用,如論黃芪「甘溫升舉,專補肺脾氣虛」,體現其重視藥效與病機契合。
  5. 《千金方衍義》
    對孫思邈《千金方》方義深入闡釋,如解析溫膽湯調和膽胃、理氣化痰之機,展現其對方劑配伍與病機對應的獨到見解。

學術特色

  • 崇古而不泥古:尊仲景之法而廣其用,如擴展六經辨證於溫病治療。
  • 重脈證合參:主張「脈為元氣之兆,證為邪氣之徵」,臨床必四診互勘。
  • 擅融通各家:兼容溫補與清瀉,如既取薛己溫補脾腎,亦納丹溪清熱養陰。

張璐之學承先啟後,其著述至今為研習中醫者所重,尤以《張氏醫通》為雜病治療之圭臬,而脈學與本草見解亦為後世垂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