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寧浩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寧浩
張寧浩為清代中醫醫家,籍貫山東諸城縣,具體生平事蹟記載較少,其醫學著作《癢說》現已失傳,未見存世。
學術背景
清代中醫學注重臨床實踐與理論結合,諸城一地醫學傳承頗有淵源,張寧浩或受當地醫風影響,專研皮膚癢症等病症。據《癢說》書名推測,其內容可能涉及癢症的病因病機、辨證論治及方藥運用,反映其對皮膚疾患的深入研究。
中醫癢症理論
中醫認為,「癢」多與風、濕、熱邪相關,或因血虛風燥所致。其病機可分為:
- 風邪襲表:風性善行數變,客於肌膚則瘙癢無定處,常見於蕁麻疹等症。
- 濕熱內蘊:濕性黏滯,熱邪燔灼,蘊結肌膚則見瘙癢伴紅腫、滲液,如濕疹。
- 血虛風燥:久病或體虛致陰血不足,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,見乾燥脫屑之癢,如老年性皮膚瘙癢。
張氏《癢說》或對此類機理有進一步闡發,並提出相應治則,如疏風止癢、清熱利濕或養血潤燥等法。
清代皮膚病症治療特色
清代醫家對皮膚病論治漸趨細膩,除內服湯藥外,亦重視外治法。如《醫宗金鑒》記載以祛風藥配伍涼血解毒之品治療癢疹,或以外用藥膏塗敷。張寧浩可能汲取此類經驗,結合地方用藥特色,形成獨到見解。
著作影響
雖《癢說》未傳世,然從書名推斷,張氏對癢症的專題探討,可能補益了清代皮膚病學的理論空白,並為後世研究此類病症提供借鑒。其學術思想或有助於理解當時山東地區中醫臨床的發展脈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