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仁錫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仁錫(?-1860年),字稀白,清代中醫名家。原籍青浦(今屬上海市),後遷居嘉善(今屬浙江)。其學術成就以診斷學見長,尤精於脈診與望診,深諳「四診合參」之要旨,臨床辨證注重「司外揣內」,體現傳統中醫「有諸內必形於外」的診療思想。
在溫病學領域,張氏所著《癍疹新論》系統論述溫熱病發斑出疹的辨治規律。該書區分「癍屬血分」、「疹屬氣分」的病機差異,提出「紅輕紫重黑危」的辨斑要訣,並創制清熱涼血、解毒透邪之法,完善了葉天士溫病學說在皮膚症候的辨證體系。其治療主張「治斑宜清血解毒,治疹宜透表清營」,對後世溫病辨治頗具啟發。
內科雜病方面,《痢症匯參》彙集古今痢疾治法,強調「辨虛實、察寒熱」為治療關鍵。書中區分「白痢多寒」、「赤痢多熱」的辨證要點,並創設「調氣和血」治療原則,融合劉完素「調氣則後重自除,行血則便膿自愈」之說,體現其對金元四大家學術的傳承與創新。
《醫案》與《醫說》二書,載錄其臨床驗案與醫學心得,展現其「脈證並重」、「標本兼顧」的學術特色。書中多見以脈象判斷預後案例,如「弦數之脈多主肝火」、「沉細之脈常見陰虛」等論述,反映其將《瀕湖脈學》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診法特點。
張氏學術承續吳門醫派風格,兼取李東垣脾胃學說與朱丹溪滋陰理論,用藥注重「輕清透達」與「甘潤和中」並用。其診療思想對江浙醫家影響頗深,尤善於濕溫、痢疾等江南地區多發病的治療,在清代溫病學派發展中具承先啟後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