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三錫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三錫(生卒年不詳),字叔承,號嗣泉,明代著名醫學家。原籍盱江(今屬江西),後長期居於南京。出身世醫之家,行醫三十餘載,臨床經驗豐富,學術造詣深厚。其代表作《醫學六要》系統涵蓋中醫診斷、經絡、病機、治法、本草及運氣學說,對後世影響深遠,被同代名醫王肯堂譽為「醫聖」。

學術成就與著作

  1. 《醫學六要》
    此叢書為張三錫畢生心血之作,分六部,體現其對中醫理論與臨床的全面整理:

    • 《四診法》:詳述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技巧,強調「色脈合參」以辨證,結合案例分析,深化診斷實用性。
    • 《經絡考》:系統考證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之循行與病候,附註針灸配穴要點,反映明代經絡學的研究水平。
    • 《病機部》:以《內經》病機十九條為綱,闡發臟腑、氣血、六淫致病機轉,並輔以治則擬方。
    • 《治法匯》:彙集內外治法,如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等八法,並載外治秘驗方,體現「因證施治」思想。
    • 《本草選》:精選常用藥物,按性味歸經分類,註明臨床配伍禁忌與特效用法,具實用指導價值。
    • 《運氣略》:簡釋五運六氣學說,探討氣候變化與疾病流行之關係,反映天人相應的整體觀。
  2. 臨床特色
    張氏注重「辨證求因」,善於結合臟腑辨證與六經辨證,尤其對脾胃病機論述精詳,主張「調中州以安四旁」。其用藥靈活,常融匯經方與時方,如以補中益氣湯化裁治療虛勞,佐以活血通絡之品,展現「攻補兼施」的學術風格。

歷史評價

王肯堂於《證治準繩》中多次引用張三錫論述,並尊其為「醫聖」,凸顯其於明代醫林的權威地位。《醫學六要》因體系完整、內容翔實,成為後世研習中醫的重要參考,尤其對清代溫病學派的辨證思路有一定啟發。

張三錫之學術貢獻,不僅在於彙編古籍,更在於結合臨床實證,提煉出簡明實用的診療框架,堪稱明代中醫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