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山雷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張山雷(1873-1934年),字壽頤,嘉定(今屬上海市)人。初習舉子業,因母病遂棄儒習醫,師從名醫俞德琈、侯春林、黃醴泉,先學內科,後又從朱闐仙學外科,並協助其創辦黃牆醫校。1920年應蘭溪知縣盛鴻燾所辦中醫專門學校任教務主任,自是,教學兼診務,身兼二職,求醫者無虛日,對當時盛行之西洋醫學,主張吸收其長處,中西匯通,主要是通過吸收西醫以豐富固有之醫學。為現代中西醫匯通派代表人物之一。與同時期醫家張錫純、張國華合稱「三張」。
張山雷在《重訂中風斠詮》中提出中風八法,即清熱、順氣、開痰、培本。他認為中風是由真陰虧損、內熱生風所致,治療上應以清熱順氣開痰、培本為主。
張山雷在《沈氏女科輯要箋正》中對婦科疾病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治療方法。他認為婦科疾病多由氣血失調、寒熱虛實失常所致,治療上應以調和氣血、溫經散寒、清熱涼血為主。
張山雷在《錢氏小兒藥證直訣箋正》中對小兒疾病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治療方法。他認為小兒疾病多由脾胃虛弱、外感六淫所致,治療上應以健脾益氣、清熱解毒為主。
張山雷在《經脈俞穴新考正》中對經絡學說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新見解。他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,經絡不通則氣血不暢,疾病就會發生。治療上應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主。
張山雷在《張潔古藏府藥式補正》中對藥物學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新見解。他認為藥物有寒、熱、溫、涼、平五性,有補、瀉、平、和四氣,有升、降、浮、沉四運。治療上應以辨證施治、對症下藥為主。
張山雷在《談醫考證集》中對醫學理論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新見解。他認為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、病理、診斷、治療的科學,醫學理論是指導臨床實踐的基礎。臨床實踐是檢驗醫學理論的唯一標準。
張山雷在《瘍科綱要》中對外科疾病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治療方法。他認為外科疾病多由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所致,治療上應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。
張山雷在《脈學正義》中對脈象學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新見解。他認為脈象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,脈象可以反映人體的陰陽、氣血、臟腑、經絡的盛衰。
張山雷在《全體新論疏正》中對中醫整體觀念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新見解。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,各個臟腑、經絡、氣血、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等都是相互關聯、相互影響的。治療上應以整體觀念為指導,辨證施治、對症下藥。
張山雷在《濕溫病醫案平議》中對濕溫病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治療方法。他認為濕溫病是由濕熱之邪侵襲人體所致,治療上應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為主。
張山雷在《皇漢醫學平議》中對中醫學有深入研究,提出了不少新見解。他認為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,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。中醫學博大精深,源遠流長,是世界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