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士驤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張士驤(1696年-1766年),字伯龍,山東蓬萊人,清代醫家。因父多病而鑽研岐黃術。不久,其父病重,群醫束手,士驤奮力救治,竟得痊愈。醫名遂大震。溫病學家葉天士、王孟英深表敬佩。後至廣東,拜唐宗海為師,並記其與唐對問內容,編成《本草問答》,書中亦涉及中西醫之短長及異同。另有《雪雅堂醫案》及《類中秘旨》,均有刻本行世。後書對類中風有獨到見解,認為系「水火內動,肝火上揚,血氣並走於上」所致。且以動物實驗證之。
張士驤是清代著名的醫學家,他出生於山東蓬萊,自幼家境貧寒,但他十分聰明好學,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。他曾拜唐宗海為師,並在唐宗海的指導下,刻苦鑽研醫學,很快就成為了一名醫術高明的醫生。張士驤一生致力於中醫的傳承和發展,他著有《本草問答》、《雪雅堂醫案》等多部醫學著作,對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張士驤在醫學上有著獨到的見解,他認為中醫的核心是「陰陽五行」,而「水火內動,肝火上揚,血氣並走於上」是導致類中風的主要原因。他還通過動物實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,這在當時是非常具有開創性的。
張士驤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家,他對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他的醫學思想和方法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以下是張士驤的《類中秘旨》原文:
類中秘旨
張士驤撰
凡類中之證,其病多在頭面,而頭面之病,多因肝火上炎所致。蓋肝火上炎,則血氣並走於上,而頭面為血氣之所聚,故其病多在頭面。
肝火上炎之證,其狀有四:一曰頭痛,二曰目赤,三曰耳鳴,四曰牙痛。頭痛者,肝火上炎,血氣上沖,衝擊於腦,則頭痛;目赤者,肝火上炎,血氣上沖,衝擊於目,則目赤;耳鳴者,肝火上炎,血氣上沖,衝擊於耳,則耳鳴;牙痛者,肝火上炎,血氣上沖,衝擊於牙,則牙痛。
治此證當以清肝瀉火為法。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龍膽瀉肝湯由龍膽草、黃芩、澤瀉、木通、當歸、生地黃、丹皮、白芍、甘草組成。龍膽草苦寒,能清肝火;黃芩苦寒,能清熱瀉火;澤瀉甘寒,能利水瀉火;木通苦寒,能清熱利尿;當歸甘溫,能養血和血;生地黃甘寒,能涼血滋陰;丹皮苦寒,能清熱涼血;白芍甘酸,能養血柔肝;甘草甘平,能緩急和中。諸藥合用,共奏清肝瀉火之功。
臨床用本方治療類中之證,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但須注意,本方性寒,陰虛火旺者慎用。
張士驤的《類中秘旨》是一部關於類中風的醫學著作,他認為類中風是由於肝火上炎所致,並提出了清肝瀉火的方法治療類中風。張士驤的《類中秘旨》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