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士驤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張士驤(1696年-1766年)

張士驤(1696年-1766年),字伯龍,山東蓬萊人,清代醫家。因父多病而鑽研岐黃術。不久,其父病重,羣醫束手,士驤奮力救治,竟得痊癒。醫名遂大震。溫病學家葉天士、王孟英深表敬佩。

張士驤在學習醫學時,對岐黃術非常感興趣。他的父親多病,沒有醫治的希望,於是張士驤努力學習岐黃術,並成功地治癒了父親的病情,這使得他名聲大噪。著名的溫病學家葉天士和王孟英對他表示了非常的敬佩和讚揚。

後來,張士驤前往廣東拜唐宗海為師,並記其與唐對問內容,編成了《本草問答》。這本書涉及了中西醫之短長及異同。他還著有《雪雅堂醫案》和《類中祕旨》,這些書都有刻本。在《類中祕旨》裡,張士驤對類中風提出了獨到的見解,認為是由於「水火內動,肝火上揚,血氣並走於上」所引起的。他通過動物實驗證明瞭這一觀點。

張士驤是一位清代著名的醫學家,他傑出的醫學成就對中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他的醫學思想和方法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
類中祕旨

《類中祕旨》是張士驤撰寫的一本關於類中風的醫學著作。

張士驤認為,類中風的病多發生在頭面部,而頭面部的病症通常是由於肝火上炎所致。肝火上炎會導致血氣往上沖,而頭面部則是血氣聚集的地方,因此頭面部的病症多。

他提出了肝火上炎的四種症狀:頭痛、目赤、耳鳴和牙痛。頭痛是由於肝火上炎,衝擊到腦部而引起;目赤是由於肝火上炎,衝擊到眼睛而引起;耳鳴是由於肝火上炎,衝擊到耳朵而引起;牙痛是由於肝火上炎,衝擊到牙齒而引起。

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是以清肝瀉火為主。方劑中使用了龍膽瀉肝湯以及其他補助藥材。龍膽瀉肝湯由龍膽草、黃芩、澤瀉、木通、當歸、生地黃、丹皮、白芍、甘草組成。這些藥材具有清熱瀉火、利水瀉火、養血和血、涼血滋陰等功效。

臨床實踐證明,這個方劑對於類中風的療效非常好。然而,由於這個方劑的性質偏涼,患有陰虛火旺的人應該謹慎使用。

張士驤的《類中祕旨》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對類中風的治療提出了重要的理論和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