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士驤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士驤,字伯龍,清代著名醫家,祖籍山東登州(今蓬萊)。因父親體弱多病,遂潛心鑽研岐黃之術,精究醫理。其父後罹重疾,羣醫束手無策之際,士驤親施方藥,竟使父病轉危為安,醫名由此大噪,連溫病學大家葉天士、王孟英亦對其醫術深表欽佩。

後南下至廣東,拜清末中西醫匯通代表人物唐宗海為師,師徒二人常論醫理,士驤遂將對話內容輯錄成《本草問答》一書。該書不僅辨析中藥性味歸經與臨床應用,更探討中西醫理論之異同,反映清末醫家面對西方醫學衝擊時的思考。其中尤重「氣化論」與「形質論」之辨,主張中醫長於調節氣機,西醫精於解剖形質,二者各有所長,展現其開闊的醫學視野。

張氏臨證經驗豐富,著作尚有《雪雅堂醫案》及《類中秘旨》。後者專論「類中風」(類似現代腦血管病變),提出獨到見解,認為此症非外風所致,實因「水火內動,肝風上燔,血氣並走於上」而發,與現代醫學「高血壓腦病」機制頗有相通之處。為驗證理論,更首開中醫動物實驗先河,以羊隻模擬病機,觀察氣血上衝之象,體現其融合傳統理論與實證精神之嘗試。

其學術思想承襲唐宗海「中西匯通」之風,卻不拘泥門戶,於溫病、雜病、本草均有所發揮,尤重肝陽上亢與氣血失調之辨證,對後世中風治療啟發甚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