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世賢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世賢(約生活於明代),字天成,號靜齋,四明(今浙江寧波)人士,出身於醫學世家,深得家學淵源,為明代著名醫家,尤精於針灸之術。其醫術造詣深厚,對《難經》研究尤為深入,並著有《圖注八十一難經》,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闡釋《難經》之奧義,對後世理解這部經典醫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

《難經》作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,以問答形式闡述經脈、腧穴、針法等理論,張世賢之《圖注八十一難經》不僅系統注解經文,更輔以直觀圖解,使經脈循行、氣血運行等抽象概念得以形象化呈現。此舉不僅便利後學研習,亦體現其對經絡理論的獨到見解。在針灸學方面,張世賢重視經絡辨證,強調針刺手法與氣機調和的關係,對後世針灸臨床具有啟發意義。

此外,張世賢尚著有《圖注脈訣》,然因誤將《脈訣》歸於晉代醫家王叔和所作,且主張「一定之脈用一定之方」,過於拘泥脈象與方藥的固定對應,未能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靈活性,故學術影響相對有限。此觀點與《內經》「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」的辨證思想有所差異,或受當時部分醫家機械論脈傾向所影響,亦反映明代脈學發展中的流派分歧。

從中醫理論體系觀之,張世賢的學術貢獻主要在於經典注釋與針灸理論的傳承創新。其《圖注八十一難經》結合形象思維與文字詮釋,延續了金元以來圖解醫經的傳統,對推動《難經》研究與針灸教學具有歷史意義。雖然其脈學觀點未臻圓融,然在明代醫學史上,仍不失為一位融合家傳經驗與經典研究的代表性醫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