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素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張素(?-975年),字仲素,北宋醫家。其里籍欠詳。嘗任翰林醫官,與尚藥奉御劉翰、陳昭遇、吳圭、王光佑等人共同修纂《唐本草》,並另編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計二十卷,廣頒於天下。
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是北宋太祖開寶年間(968年-976年)由張素等人編纂的一部本草學著作。全書共二十卷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編。上編為《本草圖經》,中編為《本草綱目》,下編為《本草藥性》。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是中國古代本草學著作中一部重要的文獻,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張素在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中提出了“藥性相須”和“藥性相反”的學說。他認為,藥物之間有相須和相反的作用,相須的藥物可以增強彼此的療效,相反的藥物可以減弱彼此的療效。張素還提出了“藥性相反,相反則相成”的觀點,認為有些藥物雖然性味相反,但卻可以相互補充,發揮協同作用。
張素的學說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就吸收了張素的學說,並進一步發展完善。張素的學說對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以下是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中關於張素的記載:
張素,字仲素,里籍欠詳。嘗任翰林醫官,與尚藥奉御劉翰、陳昭遇、吳圭、王光佑等人共同修纂《唐本草》,並另編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計二十卷,廣頒於天下。
張素在《開寶新詳定本草》中提出了“藥性相須”和“藥性相反”的學說。他認為,藥物之間有相須和相反的作用,相須的藥物可以增強彼此的療效,相反的藥物可以減弱彼此的療效。張素還提出了“藥性相反,相反則相成”的觀點,認為有些藥物雖然性味相反,但卻可以相互補充,發揮協同作用。
張素的學說對後世本草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就吸收了張素的學說,並進一步發展完善。張素的學說對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