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搗針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搗針法是中醫針灸的一種手法,是指在針刺入穴位後,使針體在穴位內做上下或左右的運動。搗針法有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等作用。

搗針法是一種比較常用的針灸手法,適合於治療各種急性和慢性疼痛,如頭痛、肩周炎、腰腿痛等。搗針法可以起到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作用。

搗針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:

  1. 選取合適的穴位,用消毒針具刺入穴位。

  2. 針刺入穴位後,使針體在穴位內做上下或左右的運動。

  3. 每次搗針的時間以5-10秒為宜,每次治療可重複搗針3-5次。

  4. 治療完畢後,拔出針具,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。

在搗針法的操作時,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針刺時要注意力度,避免用力過猛,以免損傷皮膚和肌肉。

  2. 搗針的速度要均勻,避免突然加快或減慢速度。

  3. 搗針的次數要適當,避免過度治療,以免引起不良反應。

此外,在使用搗針法時也應注意以下禁忌:

  1. 孕婦、體弱多病者不宜使用搗針法。

  2. 有出血傾曏者不宜使用搗針法。

  3. 有皮膚感染者不宜使用搗針法。

  4. 有心臟病、高血壓等疾病患者不宜使用搗針法。

搗針法是中醫針灸的一種常用手法,具有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等作用。在使用時要注意力度、速度和次數,避免引起不良反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