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搗針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搗針法
搗針法為針刺手法之一,屬行針基本技術,指將針體於穴位內進行上下搗動的操作方式。其動作特點在於針尖抵達一定深度後,以腕指協調發力,使針體作小幅度的連續提插,狀似搗臼,故名「搗針」。此法與提插法密切相關,但更強調頻率與節奏的控制,通常以每分鐘60~120次的頻率施行,幅度約在0.1~0.3公分之間,需保持針體垂直,避免彎針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搔針法的核心作用在於「調氣」。根據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: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搗針透過密集的機械刺激,可加強經氣流通,適用於氣滯血瘀或經絡氣機壅塞之證。其動能轉化為針下得氣感(如酸、脹、重、麻),可促進衛氣營血的協調運行。
臨床應用上,搗針法常見於以下三類情況:
- 實證瀉法:配合重插輕提,用於實熱證或疼痛劇烈者,如急性腰扭傷或偏頭痛,能疏泄邪氣、通絡止痛。
- 催氣導氣:當針刺後未得氣時,以搗針法激發經氣反應,尤適用於體質虛弱或感傳遲鈍者。
- 特殊穴位操作:如八邪、八風等多針淺刺穴位,透過輕微搗動增強刺激量,以達開竅通絡之效。
技術要點
- 指腕協調:以拇指、食指持針柄,運用腕關節小幅擺動帶動針體,避免肩肘用力過猛。
- 深淺有度:需依據穴位解剖層次調整幅度,肌肉豐厚處可稍深搗,眼周等淺薄部位則以輕顫為主。
- 辨氣施術:針下出現緊澀感時,表示邪氣盛,可加強搗針力度;若針下空豁,則需減緩頻率以防傷正。
搗針法作為傳統針刺手法的重要組成,體現了「微調氣機」的中醫治療思想,其靈活運用需建立在辨證與針感把握的基礎之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