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吾瑾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吾瑾為清代醫家,字鶴洲,其生平事蹟史料記載較少,然其於中醫典籍整理及臟腑辨證理論之貢獻,仍可透過傳世著作窺見一二。
張氏所輯《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續錄》二卷,屬「人鏡經」系列醫籍之續作。該書承襲明代王宗顯《人鏡經》之學術體系,專論臟腑生理病理與臨床證治,特色在於兼採圖文互參之形式。書中臟腑圖說部分,融合《內經》藏象學說與歷代醫家註解,系統性闡述五臟六腑之形質位置、生理功能及經絡連屬關係,尤重「心腎相交」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等理論,反映明清醫家對臟腑互動機理之深化認識。
在證治方面,張氏以臟腑為綱,病症為目,詳列各臟虛實寒熱之辨證要點。如肝臟條下,既論肝氣鬱結之脅痛、善太息,亦載肝陽上亢之眩暈、頭痛,其用藥思路可見丹溪養陰說與景岳溫補說之影響。書中多引《千金方》《和劑局方》等歷代效方,並附針灸取穴法,體現清代醫家注重綜合治療之傾向。
該書現存清代刻本,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等多處有藏,屬研究明清臟腑證治理論演變之重要文獻。張氏雖非開宗立派之大家,然其整理之功,對中醫臟腑辨證理論的系統化與臨床應用,具有一定承先啟後之價值。後世考據該書內容,發現部分圖說與張介賓《類經圖翼》具淵源關係,可視為明清醫學理論傳承脈絡之一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