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搗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搗法
搗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叩擊類手法,其操作以屈曲食指或中指,利用近端指間關節背面(即指背)輕柔而快速地叩擊特定穴位或部位。此法動作細膩,力度集中,適用於面積較小的治療區域,能透過節律性刺激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並激發穴位效能。
操作要領
- 姿勢與施力:
施術者手指自然屈曲,以中指或食指近端指間關節背面為接觸點,腕部放鬆,依靠腕關節小幅度的屈伸運動帶動手指,形成輕快、連續的叩擊。 - 力度與節奏:
力度需均勻柔和,以「輕而不浮,重而不滯」為原則,節奏明快,頻率約每分鐘120~160次,避免蠻力硬擊。 - 部位選擇:
多用於頭面部、四肢末端等肌肉較薄或穴位密集處,如百會、四神聰、合谷等,亦可用於小兒推拿中的特定穴位(如小天心)。
中醫理論基礎
搗法結合了「點」與「擊」的特性,透過機械刺激激發經氣運行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通則不痛」之理。其作用可分為:
- 行氣活血:輕叩能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改善經絡滯澀。
- 醒腦開竅:應用於頭部穴位時,可提神醒腦,緩解頭暈、倦怠。
- 調和陰陽:透過穴位配伍,調節臟腑功能,如搗小天心可安神鎮驚。
臨床應用
搗法常與其他手法配合,如:
- 頭痛失眠:配合按揉太陽穴、搗百會。
- 小兒驚風:配伍清肝經、搗小天心以鎮靜。
- 肢端麻木:循經搗擊井穴(如少商、湧泉)以通絡。
此手法強調「以巧代力」,需長期練習以掌握精準度與滲透性,屬中醫推拿中兼具技術性與療效的傳統技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