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錫純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張錫純(1860-1933年),字壽甫,河北鹽山縣人,近代著名中醫學家,為中西醫匯通派之重要代表人物。幼承家學,習儒攻經,奠定深厚文史根基,後遵父遺訓轉研醫道,潛心鑽研《黃帝內經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難經》及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,並廣涉歷代醫家著述,融會貫通後懸壺濟世。其學術特色尤在兼攝中西醫學精髓,三十歲後系統研習西醫解剖、生理及藥理知識,開創「衷中參西」之獨特醫術體系。
臨證治療上,張錫純重視脾陽與胃陰之調和,深諳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之旨,針對中氣下陷、氣鬱、痰飲、結胸等內傷雜症,每能另闢蹊徑。其用藥既善化裁古方,如創製「鎮肝熄風湯」平肝潛陽,治內風眩暈;又敢於創新,率先將阿斯匹林等西藥與中藥配伍使用,如「阿司匹林白虎湯」治療溫病高熱,體現其中西藥並用之思維。
1918年於瀋陽創辦達醫院並任院長,後遷居天津設立國醫函授學校,致力醫道傳承。其畢生臨床心得與學術見解彙編為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三十卷,該書不僅詳述中醫臟腑理論與西醫解剖生理之對照,更首創石膏阿司匹林並用法、碘製劑配合中藥治瘰癧等療法,於當時醫界影響深遠,與浙江張生甫、上海張山雷並稱「三張」。另著有《種菊軒詩草》,其子張蔭朝克紹箕裘,繼承其醫業。
張錫純對中醫藥理學尤具獨到見解,如提出山楂「善入血分為化瘀血之要藥」,並以現代化學分析佐證其消食化瘀之效;論黃芪能「補氣兼能升氣」,結合西醫淋巴循環理論闡明其升舉陷下機制。此種以中醫理論為主體、援西證中之研究方法,對後世中西醫結合發展具有啟蒙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