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錫純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張錫純(1860-1933年),字壽甫,河北鹽山縣人。幼習舉子業,打下堅實之文史基礎,後秉承其父之遺志,改攻醫學,精研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本草經》及仲景學說,歷代著名醫家學說,又懸壺問世。三十歲後又研習西醫,既善於化裁古方,又能擷取中西醫之精萃,互相溝通。治療時主張照顧脾陽、胃陰,善治中氣下陷、氣鬱、痰飲、結胸等雜症,皆有別出心裁之療法。每多化裁古方、揉合中西治法。辛亥革命時,任軍醫正,1918年設立達醫院於沈陽,自任院長,十年後定居天津,設國醫函授學校,廣泛傳播中醫,宣揚中西匯通,尤其中西醫生理解剖學、中西藥結合之原理。其平生之學術見解,醫療心得,皆彙集為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計三十卷,常有關於匯通中西醫論及療法的驚人之見,於當時頗有影響,與張生甫、張山雷合稱「三張」。另著《種菊軒詩草》。其子張蔭朝繼其業。
張錫純是近代著名醫學家,他精研中醫,又研習西醫,善於化裁古方,又能擷取中西醫之精萃,互相溝通。他主張照顧脾陽、胃陰,善治中氣下陷、氣鬱、痰飲、結胸等雜症,皆有別出心裁之療法。他還設立達醫院、國醫函授學校,廣泛傳播中醫,宣揚中西匯通。他的著作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學著作,對中西醫結合有重要影響。
以下是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中關於中西醫結合的一段話:
「夫中西醫之道,本同而末異。蓋中醫之學,以陰陽五行為體,以[經絡](/dic/6584)氣血為用。西醫之學,以解剖生理為體,以藥物治療為用。二者雖異,而其根本則一也。故欲精通中西醫之道,必先明其根本。若徒知其末,則終無成就。今人多不知此理,往往以中醫之法治西醫之病,或以西醫之法治中醫之病,皆非所宜。夫中西醫之道,本同而末異,故治病之法,亦當因病而異。若不分病之輕重緩急,一概用中醫之法,或一概用西醫之法,則必無效。故欲治病,必先明其病,而後知其治法。若不明其病,則治法無從談起。」
張錫純的這段話,強調了中西醫的根本是一樣的,都是以陰陽五行為體,以經絡氣血為用。他還指出,治病要因病而異,不能一概用中醫之法,或一概用西醫之法。這段話對中西醫結合有重要的啟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