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錫純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張錫純(1860-1933年)

張錫純(1860-1933年),字壽甫,河北鹽山縣人,是近代著名的醫學家。他幼年時學習文史,打下了堅實的基礎,之後決心改攻醫學,專注研究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本草經》等著名醫學典籍,並且受到仲景學說的影響。他的醫術造詣深厚,並且多次創新並懸壺問世。

張錫純三十歲後開始研習西醫,他不僅善於整合中醫古方和中西醫學的精華,還能夠融合二者之間的知識。他的治療方法主張照顧脾陽、胃陰,對於中氣下陷、氣鬱、痰飲、結胸等疾病有獨特而有效的治療法。在他的治療中,常常結合了古方的化裁和中西醫的治療方法。

辛亥革命時,張錫純擔任軍醫正,1918年在沈陽創設了達醫院並擔任院長。十年後,他定居在天津,並且創辦了國醫函授學校,廣泛推廣中醫知識,宣揚中西醫學的結合。其中特別注重在西醫生理解剖學和中西藥結合的原理方面。他的學術見解和醫療心得被整理為三十卷的醫學著作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,對當時的中西醫結合起到了重要的影響。他與張生甫、張山雷一起被譽為「三張」。

除了醫學方面的成就,張錫純還著有《種菊軒詩草》一書。他的兒子張蔭朝也繼承了他的事業。

中西醫結合的重要觀點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中有一段關於中西醫結合的重要觀點:

夫中西醫之道,本同而末異。蓋中醫之學,以陰陽五行為體,以經絡氣血為用。西醫之學,以解剖生理為體,以藥物治療為用。二者雖異,而其根本則一也。故欲精通中西醫之道,必先明其根本。若徒知其末,則終無成就。今人多不知此理,往往以中醫之法治西醫之病,或以西醫之法治中醫之病,皆非所宜。夫中西醫之道,本同而末異,故治病之法,亦當因病而異。若不分病之輕重緩急,一概用中醫之法,或一概用西醫之法,則必無效。故欲治病,必先明其病,而後知其治法。若不明其病,則治法無從談起。

這段話強調了中西醫的根本相同,都是以陰陽五行為體,以經絡氣血為治療的工具。張錫純指出,要想精通中西醫學,就必須先明白二者的根本。如果只知道二者的表面知識,最終是無法取得成功的。對於醫療而言,若只是盲目地用中醫方法來治療西醫的病,或是用西醫方法來治療中醫的病,都是不適當的。中西醫的根本相同,但治療方法應因病而異,不能將病的輕重緩急一概而論,也不能一概地套用中醫或西醫的方法。因此,要治病就必須先明白病的本質,然後再找出對應的治療方法。如果不瞭解病的本質,治療方法就無從開始。

張錫純的這段話對於中西醫結合有著重要的啟示。兩種醫學體系都有其獨到之處,但不能僅僅侷限於自己的領域,而是要根據病情和需要適當地運用中西醫的知識和方法,才能使治療更加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