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學醇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學醇(字筱浦),清代醫家,生平事蹟記載有限,然其著作《醫家辨正》在中醫文獻考據與臨證辨誤領域具重要價值。

學術背景與著作特色

張氏所著《醫家辨正》,以「正誤辨偽」為核心,針對前人醫籍中的理論謬誤、方劑配伍矛盾或診斷疏漏進行系統考證。此類文獻校勘工作,反映清代考據學風對中醫的影響,亦體現中醫「辨章學術、考鏡源流」的傳統。書中內容可能涉及:

  1. 經方考訂:辨析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等經典方藥的劑量、適應症差異,或後世註解之誤。
  2. 理論糾謬:釐清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學說中的概念混淆,如「相火」「君火」之辨。
  3. 臨證指謬:批判時醫誤診案例,強調「四診合參」與「辨證求因」的重要性。

歷史定位與影響

清代中醫發展呈現「尊古」與「創新」並行的趨勢,張學醇屬「崇實黜虛」一派,其考據精神與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的理論突破、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的實證解剖形成呼應。《醫家辨正》的刻本流傳,佐證其對醫籍規範化的貢獻,可視為中醫文獻學的早期實踐。

中醫術語詮釋延伸

若參照張氏辨證思路,其學術可能觸及以下中醫關鍵概念:

  • 誤治變證:引用《傷寒論》「壞病」概念,分析錯誤用藥導致病機傳變的規律。
  • 方證相應:強調《醫家辨正》或重提「有是證,用是方」的經方原則,反對機械套用成方。
  • 藥性考原:考訂本草性味歸經的原始記載,如釐清「人參補氣」與「虛火忌參」的臨證界限。

張學醇雖史料缺載,然其著作反映清代醫家對學術嚴謹性的追求,亦為當代中醫文獻研究提供校勘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