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張子培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張子培醫學貢獻與學術探討

生平與籍貫

張子培(生卒年不詳),字汝珍,清代四川成都人士。其生平雖鮮少見於正史記載,然於地方醫史文獻中留有重要學術蹤跡,尤以溫病理論之發展與臨床實踐見稱,為清代巴蜀地區代表性醫家之一。

學術專長與著作

張子培深諳《內經》《傷寒》之奧旨,專精岐黃之術,於溫病辨證體系具獨到見解。其代表著作《春溫三字經》,承襲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之學術脈絡,採三字韻文形式,系統性歸納春溫病之病因、病機及治法,體現「以簡馭繁」之傳統醫學教育特色。該書現存版本可見於清末民初醫籍彙編,反映出其學說在近代中醫溫病學之持續影響力。

溫病理論特色

考《春溫三字經》內容,張子培論溫病強調「伏邪」致病觀,認為春溫乃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」之伏邪外發,與新感溫病有本質區別。其辨證尤重:

  1. 衛氣營血辨證:沿襲葉天士體系而有所發揮,提出「邪初在衛,汗之宜早」的治療時機論
  2. 三焦辨證應用:針對春溫特點,注重少陽樞機不利與陰分伏熱之關聯
  3. 治法特色:善用透熱轉氣之法,重視滋陰藥與清熱藥的配伍層次

臨證用藥特點

參照清代溫病學派用藥規律,可推知張子培臨床處方可能具有以下特質:

  • 清透並用:常配伍銀花、連翹合青蒿、柴胡組成透解伏熱的基本方
  • 顧護陰液:遵循「存得一分津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原則,多用生地、玄參等甘寒養陰之品
  • 活用經方:將《傷寒論》黃芩湯加減化裁,創製適應春溫證型的變方

學術傳承與評價

張子培的醫學實踐反映清代溫病學「地域化發展」特徵,其將江南溫病學說與巴蜀地理氣候特點相結合,在濕熱病辨治方面或有獨特心得。《春溫三字經》以歌訣形式傳世,符合傳統中醫「口傳心授」教學模式,對四川地區溫病學的普及產生實質影響,其學術價值可與同期的《時病論》《溫熱經緯》等著作相互參照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