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拽九牛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倒拽九牛尾
倒拽九牛尾為傳統中醫導引功法之一,源自《易筋經》,屬動功範疇,其動作設計結合形體伸展與內氣運轉,旨在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並強化筋骨之力。此功法之名,取「倒拽九牛」之勢,喻示習練時需凝神聚氣,以意導力,如牽引巨物般沉穩剛勁。
功法要領
-
姿勢架構:
- 取弓步(弓馬步),前腿屈膝成直角,後腿伸直,足跟踏地,以穩固下盤。
- 前手屈肘上舉,握拳置於面前,拳心向內,雙目凝視拳眼,使神意內斂。
- 後手向後伸展,握拳用力後拉,拳心朝後,與前手形成對拔之勢。
-
呼吸與內運:
- 配合腹式呼吸,吸氣時氣沉丹田,小腹鬆沉;呼氣時意念貫注於雙臂,尤以後手之拽力為重。
- 《易筋經》強調「小腹運氣,空松」,意指氣機需自然流轉於任督二脈,不可刻意憋氣,以達「鬆而不懈,緊而不僵」之態。
-
經絡與氣血作用:
- 此式通過弓步拉伸,刺激足三陽經(胃經、膽經、膀胱經)與足三陰經(肝經、脾經、腎經),調和下肢氣血。
- 雙臂前後對拉,可疏通手三陰經(肺經、心包經、心經)及手三陽經(大腸經、三焦經、小腸經),尤以舒展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為顯,有助宣肺理氣。
- 目視前拳,配合呼吸,能引肝血上注於目,符合中醫「肝開竅於目」之論,間接調養肝氣。
中醫理論基礎
此功法融合「形、氣、意」三者,符合中醫「動以養形,靜以養神」的原則。其弓步姿勢能強化「腰為腎之府」的功能,後拽之力則調動督脈陽氣,前舉之勢聯繫任脈,形成任督二脈的微細循環。此外,雙拳握固(拇指抵無名指根部,餘四指緊握)的細節,暗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握固以攝魂」之說,具安神定志之效。
歷史淵源
倒拽九牛尾屬《易筋經》十二勢之一,相傳為達摩所創,然考據多認為乃明清時期導引術之集成。《易筋經》重視「筋」與「膜」的鍛鍊,認為「筋長則力生」,此式透過拉伸筋絡,促進氣血濡養周身,與中醫「肝主筋」「脾主肌肉」之說相呼應。
此功法不僅為武術基礎訓練,亦為傳統中醫養生術之精髓,透過形體動作導引內氣,實現「外動內靜,陰平陽秘」的養生目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