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掌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掌骨,又稱五指骨,為中醫骨名之一,與現代解剖學所指掌骨相對應。此乃手部各指之根本,支撐五指活動,協調手部功能。

依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所載:「掌骨者,手之眾指之本也,掌之眾骨名壅骨,合湊成掌,非塊然一骨也。」意指掌骨非單一骨骼,而由多塊小骨(壅骨)聚合而成,共同構築手掌之框架。此說法符合中醫對局部結構與整體關聯之重視,強調掌骨與手指、經絡之連屬關係。

中醫理論與掌骨之聯繫

  1. 經絡循行
    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)與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皆貫穿手部,其氣血運行與掌骨周圍筋肉、關節密切相關。掌骨若受損或氣血不暢,可能影響經絡傳導,進而牽連相應臟腑。
  2. 筋與骨之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骨為幹,筋為剛」,掌骨為支撐,周邊筋絡(如魚際、大小魚際肌群)則主司運動。若筋骨失調,可致手部屈伸不利,甚或出現痹證、攣急等症。
  3. 診斷意義
    部分中醫診法會觀察掌骨形態與活動度,如骨節突起、壓痛等,作為判斷氣血瘀滯或寒濕痹阻之參考。例如,掌骨間隙腫脹或觸痛,可能與局部經氣不暢相關。

名家論述補充

清代《傷科匯纂》進一步闡述掌骨與手部損傷之關聯,指出跌撲挫傷時,五指骨(掌骨)易因外力而錯位,需手法整復以恢復其「合湊成掌」之結構。此說凸顯掌骨在傷科治療中之重要性。

總言之,掌骨於中醫視角下,既是形體結構,亦為經氣輸布之樞紐,其生理病理變化與手部功能、整體氣血狀態息息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