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掌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掌後

掌後為人體部位名,泛指手掌後方近腕處,即腕橫紋所在區域。此部位於中醫經絡理論中具重要意義,為多條經脈循行與穴位分布之關鍵部位,尤其與手厥陰心包經關係密切。

一、經絡循行與穴位

  • 《靈樞·衛氣》明文記載:「手心主之本,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。」此處「手心主」即手厥陰心包經,其本穴位於掌後兩條肌腱(通常指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)之間,距腕橫紋約二寸處,即內關穴所在。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,亦為八脈交會穴之一,通於陰維脈,主治心悸、胸悶、胃痛等證。
  • 大陵穴亦位於掌後,當腕橫紋中央,兩筋之間,屬心包經之原穴及俞穴,善治心痛、心悸、癲癇等神志病。

二、解剖結構與中醫聯繫
掌後之腕橫紋處,現代解剖學視為腕關節前側之皮膚皺摺,其深層分布屈肌腱及正中神經。中醫則視此區域為「氣血關隘」,因手三陰經(肺、心包、心經)均過腕部,而掌後尤為心包經氣血集結之處,故臨床診脈時,寸口脈(橈動脈)之「關部」即對應此區域,用以候察中焦病變。

三、古典文獻佐證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:「大陵,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。」強調掌後之凹陷處為取穴要點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註解掌後穴位與臟腑關聯,稱內關能「寧心調胃」,反映掌後區域對心、胃功能之調節作用。

四、臨床應用
掌後穴位廣泛運用於針灸與推拿療法中。如針刺內關可寬胸理氣,灸大陵可安神定志;此外,掌後腕橫紋處亦為小兒推拿特定穴「腕陰池」所在,用於清熱解毒。

綜觀之,掌後不僅為局部解剖位置,更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論,其穴位與臟腑、氣血功能深度相關,為診療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