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掌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掌肉
掌肉,即手掌之肌肉組織,為中醫觀察人體氣血盛衰之重要部位之一。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明確指出:「血氣盛則掌肉充滿」,意指手掌肌肉之豐盈與否,直接反映體內氣血之盈虧狀態,此論述奠基於中醫「形氣相應」之理論基礎。
中醫理論闡釋
- 氣血與掌肉之關係
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氣血互生互化,共同濡養周身。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掌部,故掌肉之充實與否,可視為肺氣與大腸經氣血功能之表徵。氣血充裕者,掌肉柔軟豐潤;反之,氣血不足或瘀滯者,掌肉則瘦削或僵硬。 - 經絡與臟腑聯繫
手掌為手三陰經、手三陽經交會之處,尤以勞宮穴(屬心包經)為核心,主司氣血輸布。脾主肌肉,其華在唇四白,然四肢肌肉亦受脾氣統攝,故掌肉之狀態亦可反映脾胃運化功能。若脾虛濕困,掌肉或見鬆弛浮腫;若肝血虧虛,則掌肉乾枯欠澤。 - 體質辨識應用
《靈樞》將掌肉納入「二十五人」體質分類依據之一。如土形之人「形體豐厚,掌肉敦實」,多屬氣血旺盛之體;而木形之人「掌脛瘦薄」,則提示肝腎陰血易虧。此類辨證思路,臨床可輔助判斷患者先天稟賦與病機傾向。
古籍補充
除《靈樞》外,《醫宗金鑑·四診心法》亦提及「察掌之肥瘠,以候氣血之多少」,強調掌肉觀察於望診之價值。清代《望診遵經》更細述「掌肉消脫者,脾絕也;掌肉攣急者,肝風也」,進一步將掌肉變化與臟腑病機連結。
現代中醫延伸探討
掌肉之觸診亦具診斷意義,如肌肉彈性減退多責之於肺脾氣虛,局部冷感或與心陽不振相關。部分醫家結合掌紋學,認為大魚際(掌肉豐厚處)色澤形態可反映心肺功能,如赤紅為熱、青暗為寒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