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倒靨
倒靨為中醫病證名,指痘瘡(天花或水痘等發疹性疾病)病程中,膿疱未能正常結痂收斂之病理現象。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記載:「痘瘡遍身潰爛,不結痂者,倒靨也。」其特徵為痘瘡初期雖見細小疹點,然隨病程進展至四、五日後,頂部漸平陷,至六七日則瘡腳濕潤,色轉蒼白,形如豆殼,膿液清稀不充,或雖有薄痂而質地嫩軟,未能堅實收斂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氣血虛弱所致。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養不足,致使痘毒不得透發,膿漿化生乏源,瘡窠失於固攝,故見潰爛不斂。若兼見痘漿未充而驟然收靨,或痂皮乾紫者,則屬氣虛兼血熱之證,熱毒熾盛而氣陰耗傷,進一步阻礙瘡毒外透。
辨證論治
-
氣血兩虛型
- 主證:痘瘡平陷色白,膿清不滿,痂薄嫩軟,伴面色萎黃、神疲氣短。
- 治法:補益氣血,托毒斂瘡。
- 方藥:人參歸耆湯加減,去桂枝之辛散,酌加芍藥斂陰和營、連翹清解餘毒、白芷排膿生肌、香附理氣活血。
-
氣虛血熱型
- 主證:痘瘡乾紫,痂皮緊束但色澤晦暗,或膿充而驟靨,兼見煩熱口乾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,益氣托毒。
- 方藥: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)合黃芪、紫草,以清血分伏熱,佐黃芪益氣固表,紫草涼血透疹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述:「倒靨由正氣內虧,毒不得外達。」強調此證與臟腑虛損密切相關,尤以脾肺氣虛為關鍵。後世醫家亦提出可配合外用藥,如黃連膏塗敷以燥濕斂瘡,或艾灸足三里以振奮陽氣,助內服藥之力。
此證候辨析需緊扣氣血盛衰與熱毒輕重,臨床須據膿液性狀、痂色變化及全身症狀細審病機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