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掌束骨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掌束骨下為中醫針灸學中的特定穴位名稱,其定位與功效在古籍與臨床應用中皆具重要意義。

定位考證

  1. 陽池穴說
    陽池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之原穴,定位於腕背橫紋中點,當指伸肌腱尺側緣凹陷處。其名「陽池」,意指三焦經氣在此匯聚如池,具有疏調三焦、通絡止痛之效,常用於治療腕痛、耳聾、消渴等症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三焦經「上出缺盆,上項繫耳後」,與陽池穴調節頭面、五官疾病之效相符。
  2. 大陵穴說
    大陵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之輸穴、原穴,位於腕掌橫紋中央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此穴善於清心瀉火、寧神鎮痛,主治心悸、胸悶、癲狂等神志病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「在掌後兩筋間凹陷中」,與「掌束骨下」位置描述相近,且心包經循行「下膈,歷絡三焦」,與三焦氣化功能相關聯。

經絡理論依據

  • 骨空概念
    《素問·骨空論》提出「掌束骨下灸之」,此處「骨空」指經氣輸注於骨節空隙之處。無論陽池或大陵,均位於腕骨(如舟骨、月骨)與掌骨交接處之凹陷,符合「骨空」生理特徵。
  • 原穴特性
    兩穴皆為原穴,為臟腑原氣所留止,調節其所屬經脈(三焦經、心包經)的氣血盛衰,符合灸療「溫通原氣」之目的。

臨床應用

古籍未明確區分二者,可能反映古代醫家根據症候選擇:

  • 選陽池穴:偏重外感熱病、腕關節不利或三焦氣機不暢。
  • 選大陵穴:針對內傷神志病、心火亢盛或胸腕痞滿。
    後世醫家亦可能因流派傳承或辨經取穴差異而各有側重。

現代詮釋

從解剖學觀之,陽池穴靠近尺骨莖突,大陵穴鄰近腕橫韌帶,二者皆影響手部神經(如尺神經、正中神經)及血管,佐證其調節局部與遠端療效的科學性。

此穴位之爭議,實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思想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經絡所屬與病機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