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掌心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掌心風
掌心風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鄒岳所著《外科真詮》卷上,屬手癬之一種。其證候特點為皮損局限於手掌心部,呈現燥癢、脫屑,甚則皮膚枯槁皸裂,伴有微痛。此病多因風濕熱邪搏結於肌膚,或血虛風燥、肌膚失養所致,與「鵝掌風」病理相關,然病位更具體,病機亦有其特殊性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掌心風之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外邪侵襲:風濕熱邪客於掌心,鬱滯肌膚,蘊結化燥,導致局部氣血失和,肌膚失養。
- 血虛風燥:素體陰血不足,或久病耗傷營血,血虛生風化燥,不得濡養掌膚,故見乾裂、脫屑。
-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職,濕熱內生,外泛於手足,與風邪相合,發為癬疾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掌心微癢,局部皮膚略顯粗糙,隱現紅斑。
- 漸進則瘙癢加劇,皮膚乾燥脫屑,紋理加深,狀如鵝掌,故古醫籍多與鵝掌風互參。
- 久病者掌心皸裂,觸之疼痛,遇寒或涉水後症狀尤甚,甚則裂口滲血。
辨證論治
-
風濕熱蘊證
- 特徵:掌心潮紅,癢劇,脫屑粘膩,或伴小水疱。
- 治法:清熱除濕、祛風止癢。
- 方藥:可選消風散加減,佐以苦參、地膚子等外洗。
-
血虛風燥證
- 特徵:皮膚乾枯皸裂,鱗屑細薄,癢如蟲行,夜間尤甚。
- 治法:養血潤燥、熄風通絡。
- 方藥:當歸飲子合四物湯化裁,外用潤膚膏如潤肌膏塗敷。
外治法
- 熏洗法:以蒼朮、黃柏、蛇床子、白鮮皮等煎湯熏洗,祛風除濕。
- 油膏外塗:血虛燥裂者,可選紫草油或當歸膏滋潤患處。
與鵝掌風之異同
掌心風與鵝掌風同屬手癬範疇,然鵝掌風病位較廣,可累及全手,且多由蟲毒感染所致;掌心風則專注於掌心局部,更強調內在氣血失調。二者治療雖可互參,然掌心風尤重潤燥養血,此為辨證關鍵。
此病遷延難癒,須結合內外調治,審證求因,方能收效。歷代醫家亦重視調攝,如《外科正宗》強調「戒惱怒、節飲食」,以杜濕熱之源,可供臨床參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