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掌中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掌中寒

掌中寒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手掌心發冷之症,多因陰寒內盛陽氣虛衰所致。此病症首見於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,其載:「掌中寒者,腹中寒;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,胃中有寒。」顯示手掌寒涼與體內臟腑寒邪密切相關,尤以脾胃陽虛寒凝中焦為主要病機。

病機分析

  1. 陽氣虛損
    中醫認為,手掌為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)與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)交會之處,若陽氣不足,則無法溫煦四肢末梢,導致掌中寒冷。此類患者多兼見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等全身虛寒之象。
  2. 陰寒內盛
    寒邪直中臟腑(如脾胃、腎陽),或久病陽虛,致使陰寒凝滯,氣血運行不暢,陽氣無法外達於掌。此類患者常見腹中冷痛大便溏泄舌淡苔白等裏寒證候。
  3. 經脈氣血失調
    《靈樞》提及「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,胃中有寒」,指出掌部魚際處若顯青紫色血脈,反映胃中寒氣上逆,阻滯手太陰肺經氣血,進一步導致掌中寒涼。此與現代觀察之末梢循環障礙部分吻合。

辨證與關聯證候

  • 脾陽虛證:掌中寒伴腹脹冷痛、食少便溏,治宜溫中健脾,如理中湯加減。
  • 腎陽虛證:掌冷兼腰膝痠軟、夜尿頻多,需溫補腎陽,方選右歸丸
  • 寒凝肝脈:若見少腹冷痛、脈沉弦,可配合暖肝煎

古籍延伸

除《靈樞》外,《傷寒論》亦論及手足寒與陽虛之聯繫,如「少陰病,手足寒者,附子湯主之」,強調溫陽散寒為治療大法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臟腑寒熱對四肢溫度之影響,完善掌中寒的辨證體系。

此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實則為整體陰陽失衡之徵兆,臨床需結合四診,探究根本病因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