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掌中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掌中熱
掌中熱,又稱手心熱,為中醫常見證名,指患者自覺手掌心部位有異常發熱感。此症多與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相關,主要涉及手三陰經及腎陰不足,以下從中醫理論分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一、經絡辨證:手三陰經是動所生病
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,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)氣血失調時,可出現「掌中熱」症狀,尤以心包經為典型。心包經循行過勞宮穴(位於掌心),若經氣鬱滯或熱邪內擾,則易發為掌中熱。如《不居集·手掌中熱》所言:「勞宮穴為手厥陰心包所主,是經少氣多血,是動則病掌中熱。」臨床上可能伴隨心悸、胸悶、失眠等心系症狀。
二、臟腑辨證:腎陰虛與虛熱內生
掌中熱亦常見於腎陰虧虛證。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若腎陰不足,陰虛內熱,則虛火循經上擾,表現為「五心煩熱」(雙手心、雙足心及心胸發熱)。此類患者多兼見腰膝痠軟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之象。腎陰虧損導致心腎不交時,心火偏亢,亦可加重手心熱感。
三、其他相關病機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結,鬱久化火,熱邪上炎,可能出現掌中熱,並伴隨口苦、煩躁易怒等症。
- 脾胃濕熱:濕熱內蘊中焦,燻蒸於上,可透過經絡影響手掌,此時多兼見脘腹脹滿、苔黃膩等濕熱表現。
四、治療原則
中醫針對掌中熱的治療,需依病機選方:
- 心包經熱:可選清心瀉火之品,如導赤散、清宮湯加減。
- 腎陰虛:以滋陰降火為主,如六味地黃丸、知柏地黃丸。
- 肝鬱化火:疏肝解鬱兼清熱,如丹梔逍遙散。
掌中熱作為一種體徵,需結合整體辨證,探究其根本病因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