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倒生

定義與病機
倒生,又稱「倒產」,屬中醫婦科難產範疇,指胎兒分娩時非頭位先露,而足部或臀部先出。《張氏醫通·卷十》明確記載:「用力太早,兒不能自順,只一直下,先露其足,謂之倒生。」此因產婦氣血失調、胞宮氣機逆亂,或胎兒轉位異常所致,導致胎體未能順應產道自然下行,反以非正常體位娩出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與胎產關係
    中醫認為,分娩順利與否關鍵在於產婦氣血充盈與運行通暢。氣血虛弱則推動無力,易致胎轉不利;氣滯血瘀則阻滯胞絡,使胎兒難以下降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難者,因兒轉身,將兒枕血塊破碎,與胞中敗血壅滯,兒身不能便利。」倒生之機轉,與此類病理密切相關。
  2. 經絡與胞宮功能
    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循行於腹部,主司胞宮氣血調攝。若肝氣鬱結、脾虛濕困或腎氣不足,皆可能影響胎位調整。如《醫宗金鑑》指出:「胎產之病,多責肝脾,氣逆則胎逆,血滯則胎滯。」

古籍記載與辨證
歷代醫家對倒生多歸因於「胎氣逆亂」: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稱:「產則倒逆,由初覺腹痛,產時未至,驚動傷早。」強調過早用力或情志驚擾,擾動胎氣。
  • 《傅青主女科》進一步辨析:「倒產者,兒在腹中不能轉運,或因母氣虛,不能送胎轉正。」提出氣虛與胎滯互為因果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橫產:胎兒橫臥胞宮,肩部先露,較倒生更為危急。
  • 偏產:胎頭偏斜一側,未正對產門,屬頭位異常。
  • 坐產:古代一種助產姿勢,產婦以坐位分娩,或可輔正胎位,非指胎兒體位。

中醫處治原則
傳統治法注重「調氣血、正胎位」,如:

  • 內服方藥:選用當歸、川芎、枳殼等行氣活血之品,助胎轉正。如《千金要方》之「催生如意散」。
  • 外治手法:穩婆以手法輕推腹部,引導胎兒復位,見於《十產論》「倒產當穩」之記載。

附:倒生與現代醫學關聯
現代醫學稱之為「臀位分娩」,分為單臀位、完全臀位及足位等類型。中醫理論從整體氣血調節切入,與西醫關注骨盆結構、胎兒大小等互為補充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與古籍論述,未涉現代醫療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