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丈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丈母

丈母為經外穴之別名,亦稱女膝,屬中醫針灸學中之奇穴範疇。此穴位於人體足部,具體位置在足跟後側正中線,跟骨結節之上緣凹陷處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穴位特性
    女膝穴歸於經外奇穴,未直接隸屬十二正經或奇經八脈,然其位置鄰近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循行區域。中醫認為,此穴具有調和局部氣血、通絡止痛之效,尤擅緩解足跟痛、下肢疲勞等症。
  2. 臨床應用

    • 足跟疾患:古代文獻記載,女膝穴可治足跟骨刺、跟腱炎等,針刺或艾灸此穴能活絡祛瘀,改善氣血滯澀所致之疼痛。
    • 鎮靜安神:部分醫家將其延伸應用於癔症、驚悸等神志病症,認為刺激此穴可引火下行,平息上擾之陽氣。
  3. 配伍用法
    常與崑崙、太谿等膀胱經及腎經穴位配伍,增強補益腎氣、強健筋骨之效。古籍《針灸集成》提及,灸女膝穴合承山,可治足跟難履地之症。

歷史文獻考據
女膝穴之名首見於《備急灸法》,後世醫家如明代《類經圖翼》亦收錄此穴,視其為足跟痛之經驗效穴。其別稱「丈母」或源于民間師承,然具體典故待考,推测與穴位主治「母病」(如足跟退化多見於中老年婦女)相關。

現代研究
從解剖學觀之,女膝穴深層分布有脛神經跟內側支,刺激此穴可能通過調節神經傳導,緩解局部炎症反應。然現代臨床較少單用此穴,多結合整體辨證施治。

此穴雖非十四經要穴,然其臨床價值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思想,反映古代醫家對局部治療的經驗累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