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脹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脹病

脹病,又稱「脹」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,以腹部脹滿為主要臨床表現,其名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五》。此病證成因複雜,多與氣機失調、水濕停滯、血瘀阻滯或臟腑功能失和相關,屬「痞滿」「臌脹」等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滯脹:情志失調、肝鬱氣滯,致氣機壅塞,胸脅脹滿,時輕時重,叩之如鼓。
  2. 水濕脹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腹部脹滿按之濡軟,或伴下肢浮腫,小便不利。
  3. 血瘀脹: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腹脹堅硬,青筋暴露,常見於「臌脹」(如肝硬化腹水)。
  4. 虛寒脹:脾胃陽虛,運化無力,腹脹喜溫按,食後尤甚,形寒肢冷。

經典論述

《靈樞·脹論》提出:「夫脹者,皆在於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郭胸脅,脹皮膚,故命曰脹。」強調脹病病位在氣分,涉及三焦氣化功能。《醫宗必讀》則分「虛脹」「實脹」,虛者責之脾腎,實者多因氣血水互結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氣脹:脹滿無定處,噯氣或失氣後緩解。
  • 水脹:腹大如囊,叩之濁音,移動性濁音顯著。
  • 血脹:腹部堅硬,脈絡怒張,面色黧黑。
  • 食脹:脘腹痞滿,噯腐吞酸,與飲食相關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疏通氣機、調和臟腑」為大法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氣滯:柴胡疏肝散、木香順氣散。
  • 水濕:五苓散、實脾飲。
  • 血瘀:膈下逐瘀湯、鱉甲煎丸。
  • 虛寒:附子理中湯、香砂六君子湯。

脹病之辨治,需結合四診詳察病性(寒熱虛實)與病位(肝脾腎三焦)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