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脹後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脹後產
名詞定義
脹後產,乃難產之一種特殊類型,在中醫婦科學中歸屬於"產難"範疇。其特徵為胎兒頭部後骨偏斜,抵壓產婦肛門部位(即中醫所稱"谷道"),致使胎兒難以順利娩出。此症相當於現代產科學所言之「枕後位」異常胎位。
病機闡釋
《增補繪圖胎產心法》明確記載:「脹後產,乃兒頭後骨偏柱產母谷道,不得下者。」意指胎兒枕骨位置異常,向後偏移壓迫產道後壁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症發病機理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:
- 氣血失和:產婦氣血虛弱,不足以正胎位,或氣滯血瘀影響胎兒轉動。
- 經脈阻滯:足厥陰肝經與衝任二脈失調,導致胎位不正。
- 胎氣不順:母體陰陽失衡,影響胎兒在胞宮中的正常位置。
歷史源流
脹後產作為獨立病症的記載,最早可追溯至清代閻純璽所著《增補繪圖胎產心法》。該典籍將此症與偏產、橫產等其他異常胎位並列,形成中醫婦科對難產的系統分類。歷代醫家對此症的論述多集中於產程處理與胎位矯正兩大方向。
臨床表現
中醫典籍描述脹後產的主要證候特徵包括:
- 產程延滯不進
- 腰部墜痛明顯(因胎頭壓迫骶骨)
- 谷道(肛門)部位有明顯壓迫感
- 宮縮雖頻但產效不彰
- 脈象多呈弦滑或沉澀
鑑別診斷
脹後產需與下列產難類型相鑑別:
- 偏產:胎頭雖偏但不壓迫谷道
- 倒產:胎足先下
- 橫產:胎兒橫臥胞宮
- 坐產:臀位分娩
中醫處置原則
傳統中醫對脹後產的處理著重於:
- 手法正胎:經驗豐富的產婆或醫者以特殊手法調整胎位
- 藥物助產:選用活血化瘀、順氣降逆之方劑
- 針灸導引:刺激特定經穴促進胎兒轉動
- 氣血調理:針對產婦體質進行辨證施治
相關理論延伸
從中醫臟象學說分析,脹後產與肝腎二臟功能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關係胎兒轉動;腎主生殖,影響產力強弱。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提出:「難產之由,非血氣之虧,則胞絡之塞」,此論尤其適用於脹後產的病理機制。
經典方劑參考
歷代醫家針對此症發展出多種處方,如:
- 保產無憂散(《傅青主女科》)
- 催生飲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
- 轉天湯(《醫宗金鑑》)
這些方劑多由當歸、川芎、益母草等藥物組成,具有調理氣血、轉正胎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