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障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障陷

障陷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屬「內障」範疇,其特徵除瞳神內晶珠混濁變性外,更兼目珠低陷之體徵。此病多與肝腎虧虛、精氣衰竭相關,亦常見於久病耗傷或五風變證(如青風、綠風內障遷延失治)後期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
  1. 臟腑失養: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;腎藏精,為先天之本。若肝腎陰精虧耗,目絡失於濡養,則晶珠漸濁,神膏萎縮,致目珠內陷。
  2. 氣血失和:脾虛氣弱,清陽不升,濁陰上泛,可加速晶珠混濁;若兼血瘀絡阻,則眼窩凹陷益甚,視物昏矇如隔絹紗。
  3. 五輪辨證:此病變位於水輪(瞳神),然與風輪(黑睛)氣機鬱滯、土輪(胞瞼)肌肉痿軟皆有關聯,呈現「輪臟同病」之象。
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內障昏矇……久之睛陷視岐」,指出瞳神病變長期失調可致目形改變;《目經大成》更載「膏傷珠陷」一症,描述神膏耗竭而眼窩塌陷之候,與障陷病機相合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陰虛型:目陷伴眩暈耳鳴、腰膝痠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2. 脾虛氣陷型:眼窩凹陷、視物疲勞,面色萎黃,脈濡弱。
  3. 血瘀水停型:目珠內陷固定不移,視野缺損,舌現瘀斑。

治療方向
以「補虛通絡」為總綱,依證選方:

  • 肝腎虧虛者,用杞菊地黃丸加減,佐以楮實子、菟絲子填精補髓;
  • 氣虛下陷者,取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芪,升提清陽;
  • 瘀水互結者,選通竅活血湯合五苓散,化瘀利水以通目絡。

此病屬內障重症,多提示眼內組織器質性損傷,古代醫家強調「早治其標,緩圖其本」,針灸可配合取睛明、承泣等穴調理局部經氣。惟病勢深痼者,療效常繫於體質強弱與調攝得宜與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