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瘴毒腳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瘴毒腳氣

瘴毒腳氣為中醫病名,主要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四五。其病因多與南方地域環境密切相關,尤其江東、嶺南一帶,地勢低窪濕潤,春夏之際風濕毒氣盛行,加之山水濕熱蒸騰,瘴癘之氣瀰漫,致使邪氣從地而發,侵襲人體。此病多由足部先受邪,逐漸上犯,形成以腳弱痹痛為主的病症。

病因病機

瘴毒腳氣乃因外感風濕毒邪,結合地域濕熱之氣,內傷脾胃,阻滯氣機,使水濕運化失常,毒邪滯留經絡所致。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:「風濕之氣從地而起,易於人」,說明其發病與環境濕毒密切相關。邪氣自下而上,先致足部屈弱無力,繼而痹痛,並可伴隨頭痛、心煩、痰濕壅滯、嘔吐等證候,嚴重者更見脛腫、小腹麻痹、寒熱交作、二便不通,乃至毒邪攻心,危及性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足部軟弱無力,逐漸出現痹痛,行動不便。
  • 中期:頭痛、心煩、胸悶痰多,嘔吐頻作,兩脛微腫,小腹感覺遲鈍(「小腹不仁」)。
  • 後期:寒熱往來,四肢弛緩無力,精神昏昧,大小便不通,甚則毒氣攻心,病情急重。

治療方法

瘴毒腳氣的治療以祛風除濕、解毒通絡為大法,兼調脾胃、利水滲濕。經典方劑包括:

  1. 知母散:清熱瀉火,兼祛濕毒,適用於熱象明顯者。
  2. 豬苓散:利水滲濕,導邪下行,針對濕濁內停之證。
  3. 旋復花湯:化痰降逆,疏通氣機,適於痰濕上逆、嘔吐心煩者。

此外,亦可根據具體證候選用其他方藥,如濕熱偏重者可佐以黃柏、蒼朮;氣滯明顯者加陳皮、厚朴;若毒邪壅盛,則需配伍解毒之品如金銀花、連翹等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瘴毒腳氣又稱「江東腳氣」、「嶺南腳氣」,均強調其地域特性與濕毒致病特點。此病與一般腳氣(如乾腳氣、濕腳氣)的不同處,在於其發病與瘴癘毒氣相關,且病情更為險惡,需注重解毒法的運用。

(參見「腳氣」條以進一步了解腳氣病的總體範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