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瘴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瘴疽
瘴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疽症之一,首載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其病因多由久處山嵐瘴癘之地,感其穢濁毒氣,蘊結肌膚,阻滯經絡氣血而成。該病特徵為患處初起色黑,質地堅硬,觸之微痛,需重按方覺。若未能及時祛邪,約五至七日後,毒勢外發,則腫塊轉為青色,柔軟如棉,狀若拳擊所傷。
除局部症狀外,瘴疽常伴隨全身不適,如寒熱往來,類似瘧疾;頭部顫動,口眼歪斜;手足厥冷,肢端不溫;甚則瞳神緊縮,黑睛變小。此係瘴毒內擾,臟腑氣機逆亂,營衛失和所致。
治療方法:
- 早期(色黑未潰):急用砭法刺破患處,放出惡血,以泄毒邪。內服藥宜選不換金正氣散(藿香、厚朴、蒼朮、陳皮等)加羚羊角,取其芳香化濁、清熱解毒之效。羚羊角性寒,能涼血解毒,善清瘴癘之熱。
- 後期(化膿潰爛):瘡面轉青軟,膿液已成,則按外癰治法處理,以托毒排膿為主。可選托裏消毒散或透膿散,助膿毒外透,促進生肌收口。
病機分析:
瘴疽之成,與濕熱瘴毒密切相關。其邪氣滯留皮肉之間,導致氣血瘀阻,久則化熱腐肉。黑色為血瘀毒盛之象,青色則示邪毒已外透。頭顫、手足厥逆等症,乃毒邪内攻,上擾清竅、閉阻陽氣所致,屬危候,需及早干預。
此病記載反映了中醫對環境致病因素(如瘴氣)與局部病症關聯的深刻認識,結合外治與內服之法,體現「急則治標」與「標本兼顧」的臨床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