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瘴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瘴瘧

瘴瘧為瘧疾之一類,多因感受嶺南山嵐癙癘之氣,兼夾濕熱鬱蒸而成。此病多發於南方濕熱瘴氣盛行之地,《諸病源候論·瘧病諸候》指出:「此病生於嶺南,帶山瘴之氣,其狀發寒熱,休作有時,皆有山溪源嶺瘴濕毒氣故也。」其病情較一般暑瘧更為深重,蓋因瘴毒穢濁之邪,易傷人正氣,使病勢纏綿難愈。

病因病機
瘴瘧之成,主要緣於外感瘴毒濕熱之邪。嶺南之地,山巒疊嶂,濕熱蒸騰,穢濁瘴氣蘊結不散,人若觸犯,則邪氣自口鼻或肌表侵入,內伏募原,搏於營衛,致正邪交爭,發為寒熱往來。濕熱瘴毒鬱滯三焦,可阻遏氣機,甚則化火內熾,傷津動血,故病狀多端,變化迅疾。

臨床表現
《瘴瘧指南》載其證候繁複,大致可分為以下諸端:

  • 表裏熱熾:頭痛、發熱、面赤目紅、口渴心煩、胸中大熱、舌黑或絳、狂言譫語。
  • 濕熱困阻:腰重腳軟、嘔逆泄瀉、大便秘結或溏滯、小便短赤。
  • 邪毒傷絡:衄血、吐血,甚則發斑。
  • 氣機閉塞:腹痛、無汗,或見啞瘴(語言謇澀,神昏不語)。

分類辨治
瘴瘧依其病性可分為三類,治法各有側重:

  1. 冷瘴:多因濕濁偏盛,陽氣被遏。症見寒甚熱微,或但寒不熱,嘔逆身痛,苔白膩。治宜芳香化濁、辟穢理氣,如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  2. 熱瘴:瘴毒化熱,燔灼氣營。症見高熱煩渴、面赤目赤、神昏譫語,舌絳苔黃。治宜清熱解毒、涼血辟瘴,如清瘴湯(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柴胡等)合紫雪丹。
  3. 啞瘴:瘴毒內閉心包,痰濕蒙竅。症見神昏不語、痰鳴氣粗,舌謇肢厥。急當開竅豁痰,方用至寶丹或蘇合香丸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學綱目》強調:「瘴氣之病,江南甚多,濕熱相搏,久而不解,則成瘴毒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瘴瘧之發,多由元氣虛弱,邪得深襲。」故治療時除清解瘴毒,亦需顧護正氣,標本兼治。

瘴瘧之辨證,重在明察濕、熱、毒三邪孰輕孰重,並需與暑瘧、温瘧等相鑑別。其病情兇險者,當急祛邪解毒,以防內陷生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