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僕蹴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倒僕蹴損
病證名,指因跌僕、墜落或外力撞擊導致筋脈、骨骼受損之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聖濟總錄·卷一百六十五》,其載:「或因乘車馬,或登陟危險,誤多倒僕,輕則蹉跌,筋脈蹴損,不能伸屈,甚者乃至踒折筋骨。」說明此病輕重有別,輕者僅筋脈挫傷,氣血瘀滯,重者則可致骨折脫位,影響肢體功能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倒僕蹴損多因外力直接作用於軀體,導致局部經絡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「氣滯血瘀」之病理狀態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進一步闡述:「跌打損傷,專從血論」,強調此類外傷與血分密切相關。若瘀血內停,阻滯經脈,則見腫脹疼痛、活動受限;若傷及骨骼,則可致骨斷筋傷,需及時調治。
臨床表現
- 筋脈蹴損:局部腫脹、青紫瘀斑,按壓痛甚,關節屈伸不利,屬「傷筋」範疇。
- 踒折筋骨:患處畸形、異常活動,或有骨擦音,伴劇痛難忍,屬骨折或脫臼之重症。
治療原則
《聖濟總錄》提出「治宜速以養血脈續筋骨之劑服之」,強調早期調理氣血、續筋接骨為要。具體治法包括:
- 內治: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為主,方如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七釐散」;後期宜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選用「壯筋續骨丹」等。
- 外治:配合手法復位(適用於骨折脫臼)、外敷膏藥(如消腫止痛膏),或針灸以疏通經絡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跌打損傷:泛指一切外力所致之筋骨損傷,範圍較廣,倒僕蹴損屬其下位概念。
- 傷筋:專指肌腱、韌帶等軟組織損傷,病情較輕;若涉及骨折,則屬「傷骨」。
此證預後與損傷程度及治療及時性相關,古籍強調「速治」之重要性,以避瘀血久留、筋骨失養之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