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倒斂

病證名,首見於《痘疹經驗良方》,指痘疹透發後,當進入收斂階段時,毒邪非但未外散,反而內陷於裏的病理現象。此證多因患者先天元氣不足,或後天脾胃虛弱,兼見飲食減少、長期泄瀉,導致中氣下陷、正氣虧虛,無力托毒外透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痘疹之毒本應隨氣血運行而外達肌表,若正氣虛衰,尤其是脾肺氣虛,則「托毒無力」,毒邪反乘虛內攻。此與《內經》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之理相通。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;肺主宣發,司衛外之職。二者功能失調,則營衛不和,毒勢內斂,形成「倒斂」。

臨床表現
患者除痘疹回縮外,常見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、食少便溏、舌淡苔白、脈象細弱等氣血兩虛之象,或伴低熱不退、痘疹色黯不澤,甚則毒陷心包而見神昏譫語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益氣托毒」為原則,重在補益脾肺,助正達邪。傳統用方為異功散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)加黃芪、當歸。其中:

  • 黃芪補肺脾之氣,兼能固表托毒;
  • 當歸養血活血,使氣血充盈而毒隨血散;
  • 異功散健脾益氣,助後天之本以資化源。

若兼陽虛寒凝,可佐肉桂、炮薑溫陽化滯;若毒熱內蘊,痘疹紫黯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清解餘毒。

理論延伸
此證與「痘毒內陷」相關,但更強調「斂而不透」的動態病機,與西醫「感染性皮疹遷延不愈」部分吻合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痘疹心法》進一步指出:「倒斂者,毒伏不出,必藉氣血載之外透」,突顯中醫「扶正祛邪」的治療思想。